成长

这个周末,连续看了四集记录片《人生七年》,从七岁到二十八岁。这确实是一部很不错的记录片,虽然我记不住这20个人的人名,虽然连续去看时,会发现有很多重复的剪辑。但这个记录片确实让人深思。

一、孩子的纯真是什么时候丢失的呢?

其中一个孩子要尼克,我很喜欢,七岁时他很开朗,讲起自己的理想、男女同学的关系,都是滔滔不绝,语言神态都很丰富,然而,从十四岁开始,甚至到二十八岁,他的性格变成了内向的。28岁的他从大学辍学,放弃了还不错的大学,到工地去干粗活来养活自己。他自己分析说,他父母都是教师,对他要求很严格,从青春期开始,他一直想要追求自由,想要找到他自己。

晚上在看《像哲学家一样思考》的成长这一片断时,看到了人类的成长模式是这样的:

安慰、安全感、信任感——勇气、攻击、探索——自我、自主、成熟。

当需求被剥夺后,自我形象是扭曲的、困惑的、不准确的。

这里面的好多个都是这样的,缺少了安慰后,到青春期感到困惑,对这个采访产生怀疑,自卑甚至自闭。从他们接受采访时的神态完全可以看得出来,有的是逃避镜头,有的一直垂下头。没有了孩子时的落落大方。

是该好好思考研究一下,为什么只有少数的孩子,到初中后还能保持孩童时候的落落大方呢?

二、阶层固化是真的很难打破的。

很有感受的是贫困限制了想象力。在农村和福利院长大的孩子,他们在成人后,以为自己能赚到钱,能养活自己就是很成功的了,他们不会去思考人类的发展,不关心政治,他们的眼界只在于眼前的生活。甚至对旅行的看法也是不同的,富家的孩子14岁以前就去过了多个国家,而贫穷的孩子呢,学校组织去博物馆,就是一次记忆深刻的旅行。

那些打小就谈政治的,看金融时报的,各国巡回演出的,他们的眼界已经比乡下孩子要宽得多了,他们的人生目标更高更远。不像穷孩子,认为买到了房子,娶到妻子,人生就满足了。幸福不只是这样,正如海子所写的: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因此,想要打破阶层的固化,确实是很难,不单单要有努力的劲头,而且,小时候的目标也要更高远,如果父母没有这样的远看,是很难的。

这个片中,只有一位农民的孩子实现了跃迁,考入了剑桥的物理系。在14岁的采访时,这个孩子不善言谈,非常内向,可能因此,他对自己的反思有了突破吧。


成长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