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465

杂阿含经465_第1张图片


着使经:本经叙述如果见所有的地水火风空识等界,均非为我,不异我、不相在的话,就为无有我、无我所见、无我慢、无系着、无使。

(四六五)着使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罗睺罗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①。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②

佛告罗睺罗。谛听。善思。当为汝说。罗睺罗。若比丘于所有地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③如实知。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复如是

罗睺罗。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于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罗睺罗。若比丘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是名断爱缚诸结.断诸爱.正慢无间等.究竟苦边④

佛说此经已。尊者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①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我这个「有识的身体」及「身外的一切境界、形相」。

② 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繫著使:没有「(识身是)恒常不变的自我」的见解,没有「(外境界一切相可由)恒常不变的自我所拥有」的见解,解脱「自我中心、傲慢」的烦恼的繫缚。

③ (地)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地)不是「我」、(地)之外也没有「我」、(地)和「我」不互相含摄。

④ 断爱缚诸结、断诸爱,正慢无间等,究竟苦边:断除爱欲的烦恼繫缚,断除各种渴爱,完全地破除我慢,彻底地断尽了苦。

[对应经典]

《杂阿含经》卷一第23经。

《杂阿含经》卷八第198经。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罗睺罗相应18〉第21经使经。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蕴相应22〉第91经罗睺罗(一)经。

南传《增支部尼柯耶》集4〈故思品18〉第177经。

--------------------------------------

翻译:

四六五、着使经:本经叙述如果见所有的地水火风空识等界,均非为我,不异我、不相在的话,就为无有我、无我所见、无我慢、无系着、无使。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罗睺罗尊者去到世尊住处,向世尊顶礼后,退坐一边,请问佛陀说:「世尊啊!要怎样去认知、察见我这有意识的色身与外在的境界的一切相,才能不会有我见、我所见、系着、结使等烦恼的生起呢?」

    佛陀告诉罗睺罗说:「你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罗睺罗啊!比丘对于所有的地界,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要如实知道那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地界中,那地界也不在我之中;对于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也一样要如实知道。

    罗睺罗啊!比丘能够这样地去认知、察见的话,那么对于我这有意识的色身及外在境界的一切相,就不会有我见、我所见、我慢、系着、结使等烦恼的生起了。罗睺罗啊!如果比丘对于这有意识的色身及外在境界的一切相,不会有我见、我所见、我慢、系着、结使等烦恼生起的话,这就叫断除了爱缚诸结使(随眠,潜伏烦恼种子)烦恼,断除了一切爱欲,灭除我慢,得到证悟,彻底地脱离苦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罗睺罗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四六五经注释:

1、「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此即六界,又叫六大。此六法各有分界,故名为界。中阿含经二十一说处经,为年少比丘说众生之身,分六大假合,使舍诸欲。如骨肉之地大,血之水大,暖热之火 大,呼吸之风大,耳鼻空之空大,乐苦识之识大。故此六大总为有情相续之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罗睺罗相应18〉第21经使经。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蕴相应22〉第91经罗睺罗(一)经。

二十一.性向

  这是我所听见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候,罗睺逻尊者前往世尊那里,对世尊作礼,坐在一边,然后对世尊说: “大德,一个人要有什麼样的知,什麼样的见,才能在这个带有心识的身体及外在所有事相之中都没有我、我所、我慢的性向呢?”

  “罗睺逻,对於各种色,不论是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内在的、外在的、粗大的、细微的、低等的、高等的、远处的、近处的色,都应以正慧如实视之為没有 ‘我拥有色’ 、 ‘我是色’ 、 ‘色是一个实我’ 这回事。

  “对於各种受……

  “对於各种想……

  “对於各种行……

  “对於各种识,不论是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内在的、外在的、粗大的、细微的、低等的、高等的、远处的、近处的识,都应以正慧如实视之為没有 ‘我拥有识’ 、 ‘我是识’ 、 ‘识是一个实我’ 这回事。

  “罗睺逻,一个人要有这样的知,这样的见,才能在这个带有心识的身体及外在所有事相之中都没有我、我所、我慢的性向。”

九十一.罗睺逻之一

  这是我所听见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候,罗睺逻尊者前往世尊那里,对世尊作礼,坐在一边,然后对世尊说: “大德,一个人要有什麼样的知,什麼样的见,才能在这个带有心识的身体及外在所有事相之中都没有我、我所、我慢的性向呢?”

  “罗睺逻,对於各种色,不论是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内在的、外在的、粗大的、细微的、低等的、高等的、远处的、近处的色,都应以正慧如实视之為没有 ‘我拥有色’ 、 ‘我是色’ 、 ‘色是一个实我’ 这回事。

  “对於各种受……

  “对於各种想……

  “对於各种行……

  “对於各种识,不论是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内在的、外在的、粗大的、细微的、低等的、高等的、远处的、近处的识,都应以正慧如实视之為没有 ‘我拥有识’ 、 ‘我是识’ 、 ‘识是一个实我’ 这回事。

  “罗睺逻,一个人要有这样的知,这样的见,才能在这个带有心识的身体及外在所有事相之中都没有我、我所、我慢的性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界定法师

第465经(著使经):叙述地水等六界,均为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本经是被后世称为“密行第一”的罗睺罗尊者,向佛陀请教一些问题。关于罗睺罗这个人,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不需多作介绍。不过单从“罗睺罗”三字的字面上去分析,即为“月障”之义,可以推算罗睺罗尊者出生的那天晚上,发生了比较显著的月食现象。过去发生月食还是有些可怖的,我国还有一种“敲锣赶跑天狗”民俗,说明月食(尤其是全月食)难得一见,将此夜出生的孩子,取名时与月食有着瓜葛,也是极其正常的现象。

  有一天尊者罗睺罗见到佛陀,请教道:“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意思是说,要怎么样做,才能达到去除有我、我见、我慢而不执著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的经典中看到过多次,尤其是佛陀在谈到五阴时,曾作重点阐述。佛陀在本经中从“六界”的角度予以回答。这里的六界,是指地、水、火、风、空、识六种界,我们常称作六大。四大偏倚于物质世界,而空与识,则将我们的空间、意识领域悉数囊括进去,无有遗漏,十分全面。我们对于六界应当树立这样一种观点,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实知”。所有的一切,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可见的、不可见的……它们既不是以“我”为主体,并不为“我”所拥有,也不是与我们毫不相干,更不是二者的混合体。因此,“比丘应如是知、如是见,于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就是说,修行者如果能做到对于六界而认识到“非我、不异我、不相在”,便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是名断爱缚诸结、断诸爱、止慢无间等、究竟苦边”。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世间诸苦千奇百怪,名目繁多,且无处不在。一个人若能做到“究竟苦边”——无论其活着还是命终身灭,皆极不平凡,完全有资格接受人天的赞叹、事奉、礼敬与供养。我常常在想,接受别人的供养,是好事还是坏事?回答是不能一概而论,要区别对待。对于大修行者、大福德者而言,这是好事情,因为他自己很有成就,接受别人的供养,等于给了供养者播下幸福智慧快乐的大善种子。相反,若我们饱食终日尸位素餐,在接受别人的供养时无有惭愧心、忏悔心,那样一来就大大不妙了,不仅给自己增添罪业,对布施者而言,也没有多少功德可言。因此佛陀在《四十二章经》上面讲,叫“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因为“饭善人,福最深重”。因此我们在接受信众的四食供养时,心怀惭愧、诚惶诚恐,还是很有必要的。

  顺便说明,我本人对于阿含诸经的认识,仅仅停留于文字“知见”层面上,甚至距“知见”层面还相去甚远。我私下里以为我福德浅薄,无有智慧,对于经文只是泛泛而读,却不求甚解——这决不是谦词,而是事实如此。但是阿含又是极其重要的佛教入门经典,行者若怀真诚心深入经藏,四部阿含(尤其是杂阿含)是不可或缺的支柱典籍。我甚至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对于那些醉心于名利者,建议还是抽空读几篇阿含经典,相信会很受用。(9.15.)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阿含经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