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魅力》---掌握经典,脱离浮躁

斋藤孝是日本明治大学文学部的教授,被誉为沟通大师,也是受图书市场青睐的畅销书作家。他擅长用很简单巧妙的方式,教人掌握系统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思维、沟通、表达等能力。他曾撰写过《深阅读》《超级聊天术》《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等作品,传授了很多实用的技巧,非常受读者的欢迎。

关于本书

许多人认为,在信息时代,通过搜索就能获得各种知识,因此没有阅读经典的必要。但是作者认为,对信息采取 “拿来主义” 过于功利,且不能真正获得知识,尤其难以对塑造自我产生帮助。如果想打造自己的精神世界,仍然要依靠阅读经典才行。这本书通过歌德、孔子等伟大人物的阅读经历,解答了 “为什么要读经典” 这一重要命题,同时介绍了诸多诀窍,教人们如何降低阅读难度,快速接近经典,更推荐了作者眼中的五十部经典著作,作为参考书目。

核心内容

经典并不 “吓人”,如果掌握一定的技巧,就可以很轻松地去阅读它们。当我们和经典靠近之后,不仅能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而且还能学会如何看待世界。后者更加重要,因为它能帮人们发现自己的缺陷,消除心里的负面情绪,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塑造人们的精神内核。即便从实用性的角度去看,经典也能提升人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洞察力,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人们也许认为,现在是信息时代,与生存有关的任何内容,都能在网络上快速搜索到,不需要在经典中苦苦寻觅。但是斋藤孝认为,需要信息的时候就拿来用,不需要的时候就丢回网络世界,这虽然便捷,却浮皮潦草,没法沉淀到智慧中,很难对塑造自我有什么帮助。如果想打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还是要靠经典才行。

他的观点其实在几十年前,著名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就说过。卡尔维诺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为什么读经典》。卡尔维诺认为经典可以这样定义,它们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在成长过程中,成为我们内部构成的一部分,并且恒定不变,帮助我们确立自我。所以在《经典的魅力》这本书中,斋藤孝也指出了要去阅读经典的三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就是人们可以通过经典,与自我进行对照。

比如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看起来说的是一个脑子有毛病的骑士,带着一个傻乎乎的仆人,幻想着去行侠仗义的故事。但是美国知名的社会学家舒茨认为,我们的生活世界是多重的,除了有日常生活之外,还包括梦的世界、幻想的世界等等,当我们处在不同的世界里,对事物的认识是很不一样的。

就拿堂吉诃德来说,他是从他的幻想世界里去看待事物,而别人是站在日常生活世界里去看待事物。站在我们的角度,当然觉得他是疯了。可是在堂吉诃德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又有什么奇怪的呢?他的观念和身边的人有错位,可是我们每个人之间都有差异性,谁和别人没有错位呢?只不过程度有大有小而已。堂吉诃德的仆人桑秋就能理解这一点,虽然他也受不了主人的疯劲儿,可是他看到了堂吉诃德的善良、单纯的性格,总能给别人带来快乐,那么就算堂吉诃德和别人反差很大,又有什么问题呢?

如果你也是一个因为和别人有差异而感到不安的人,那么通过这部小说,也许会接受 “错位” 这种观念,那么再审视自己的时候,就会对自我产生确信的感觉。反过来说,即便你不是这样的人,那么尝试用桑秋那样的眼光,去看待那些与众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一颗宽容的心,使自我得到提升。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现在有一类群体,被称为 “食草男”,这形容的是那些给人温暖、柔和的感觉,对待爱情像食草动物一样温和的男人。他们通常内向腼腆,不太善于和女性接触。如果你是一个食草男,或想去了解食草男的内心,那么可以去读一读世界名著《红与黑》。主人公于连就是细腻、敏感,面对女性有自卑的情感,但他内心又存在强烈的自尊的男人。这两种矛盾的性格,使得他常常在对自己的反抗中爆发出惊人的举止。也许在对于连的审视过程中,你就能发现,自己的某些性格,和他有相似的形成轨迹,他那种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会给你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经典时,如果有些东西能让你有所触动,你可以反思:为什么它会打动我?这时你会发现,它所描述的,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所有的情感,因此和这些内容产生了共鸣,又或者这些东西是自己内心本来欠缺的部分,那么这些内容就帮你找到了某种答案。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过,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因此当一部作品让读者感觉触动的时候,两者之间就建立了一种个人关系,也就是经典与自我相契合了。通过经典作品发现自我,能让人明白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又或者需要变成什么样。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阅读经典的第二个理由,就是人需要塑造自己的精神内核。

人想活得有意义,仅仅发现自我是不够的。斋藤孝认为,人在生活中一定要塑造自己的精神内核,才能找到生存的合理性。而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汲取有助于生存的箴言,这就为塑造精神内核提供了机遇。

我们来听《俄狄浦斯王》这部古希腊悲剧的故事,它说的是俄狄浦斯王无法摆脱命运的定数,犯下了杀父娶母的过错。斋藤孝说,这个故事说的是人想和注定的命运抗争,却怎么也抗争不了,这会让读者对命运产生 “怜悯和敬畏” 的心理,从而得到心灵的净化,而这也是经典悲剧的共性作用。

这句话听着有点抽象是吧?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其实这不是斋藤孝的理论,而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认为,我们在看到一个人遭受了不该遭受的厄运时,就会对这个人产生怜悯;而在发觉这个人遭受的厄运,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就会产生恐惧。一个好的悲剧故事,能引发我们的这两种情感。

引发了以后有什么用呢?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从而积累一些负面情绪。那么当我们看悲剧的时候,心理的负面情绪,会随着怜悯和恐惧爆发出来,从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这对塑造我们的精神内核有极大的帮助。

其实,很多经典故事都有这样的作用。比如斋藤孝列举出的《百年孤独》。《百年孤独》刻画出了人类因为缺少爱而导致的孤独感,那么这种感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有。比如一旦离开了网络,我们的生活就有点不知所措,孤独感好像就会随之而来,但就算我们身处网络之中,就算是社交媒体特别发达,那种程式化的沟通,真的会让我们摆脱孤独吗?恐怕也未必。所以当你在这部小说中读到强烈的孤独感之后,也许会产生共鸣。而当我们明白了孤独感产生的根源后,也许就不会再那么恐惧孤独了。

好,我们再来说说阅读经典的第三个理由,人有了精神内核,还需要保持进取心,这里需要额外注意,不要落入独创性的陷阱。

什么是独创性陷阱呢?

现在是一个讲创新的时代。但有些人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与众不同而刻意寻求怪异的想法,甚至不惜违背客观真理。有时他们以怪异为创新,并为此沾沾自喜,而一旦找不到所谓的 “创新点” 时,又妄自菲薄,以为自己江郎才尽,从而感到失落和恐惧。这就是独创性陷阱。

阅读经典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因为真正的独创性,通常都建立在对经典的学习之上。

比如被斋藤孝敬仰的孔子,提倡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思就是阐述过去的经典,崇尚昔日的经典,而不加入自己的思想。孔子在对经典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孜孜不倦,保持着一颗谦卑崇敬的心,看起来没有什么创新,但恰恰是他在学习经典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家思想的体系,形成了一套传承几千年的学说。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例子。著名的哲学家笛卡尔,他的代表作是《方法论》,说的是我们该如何依靠理性生存,并如何训练理性思维。这是一部被斋藤孝称为 “富有思想与灵魂” 且“屈指可数”的经典。但它不是笛卡尔凭空想出来的,反而是在他研读了大量的典籍,苦于找不到让自己心悦诚服的理论之后,在对知识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写成的。

卡尔维诺说过,经典能够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正是因为阅读经典,我们才能了解真理有多么深湛,才能接触各种各样的思想,在既有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发现新的前进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知道什么是伟大,知道自己有多渺小,始终保持谦逊,由此才能不断保持进取精神,实现真正的创新。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第一个重点,为什么在当下还要读经典。这出于三个理由,一是经典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参照,可以让我们认识自我;二是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精神内核;三是在当下的创新时代,只有经典才能让我们获得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多元化的视角,帮助我们在谦逊中获得进取的动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典的魅力》---掌握经典,脱离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