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读完萧红的<呼兰河传>,记录一些细碎的感想。

       萧红用她平淡入实的笔触,裹挟着些许悲凉仓怆和童真余温给我们白描了一幅绵长可观的呼兰河村庄风土人情世俗画。在她笔下,那些热衷于起哄滋事,观人悲喜,看人落难,道人是非长短的乡民,无疑透露着愚昧无知且落后的气息。而书中生性开朗的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儿,因了孩童的活泼好动天性是"不像样的",被婆婆责罚虐待,请大神作法驱邪,最终致死,就是那个年代的牺牲品,是那个时代的阵痛和无奈,让读者可哀叹可恨极。

        但你不能用单纯的好坏去定义书中的任何一个人,在那个悲凉形势大于个人命运的时代,人们鲜有有意为之的坏,而所做的不过都是在用力讨生活谋生存罢了。

如书中的一段话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

逆来的,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

        这也是为什么,在书中萧始终是一个持中庸态度的体察者,她不抬也不贬,她不赞颂谁也不抨击谁。她用孩童的眼光去感受和记录,她是那个荒凉时代里只知自家后院飞鸟鱼虫,草长莺飞,四季变换游乐其间的孩子。她因一个偶然来到人间,看了一遭人情冷暖。于是记下了。

       观之这个时代吝啬好意而张扬恶意的人们,在微博上网络暴力折煞自杀者,消费别人的苦难,娱乐别人的困窘,只关注自我而不体恤身边事的人们,也并没有比20世纪初呼兰河边围观大神做法助长惨剧的乡民高尚出几分。时代在更迭,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或许在进步,可是人性还是一样的经不住检验。好法都差不多,但是恶和哀却多种多样,无穷无尽。"平庸之恶"如同"质朴的善"一样不可断绝。

你可能感兴趣的:(《呼兰河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