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1-5)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类问题:社会思维(我们如何认识自我和他人、我们的信念是什么、我们的判断、态度),社会影响(文化与从众的压力、说服、团体),社会关系(偏见、攻击、吸引力和亲密关系、助人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社会思维(人类构建社会现实、我们的社会直觉力量强大,但有时候也很危险、态度塑造行为),社会影响(社会影响和性格塑造行为),社会关系(社会行为也是生物性行为、对他人的行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相关研究(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景,劣势:因果关系不清楚),实验研究(优势:可以控制变量和随机变量来探寻因果关系,劣势:通常使用实验室情景设置)。

人首先是情景中的生物,因为情景塑造了我们,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情景中我们都有着不同的反应。当他人的行为具有一致性而且与众不同时,我们会把其行为归结于他们的人格。我们的所知比我们知道自己所知的还要多,理性的解释可能会因此而忽略实际上指引我们行为的内在态度,由此看出我们有双重态度系统。我们关于人或事的自动的内隐态度通常与受意识控制的外显态度不同——原因与感觉的矛盾:调查报告在问及恋爱关系应提出关于其感觉的问题,而在问及其他行为领域如花费等则分析原因比分析感觉要来得准确。知识本是一体的,把它分成不同的学科只是表现了人类的软弱性。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总是透过信念与价值观的眼镜观察它们。科学并不是回答为什么事最终的道的义务,不是回答生活的目的与方向是什么,不是回答什么事生活得意义,事实上他也无法回答这些问题。生活是正着来活,却是倒着来理解。

常识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再知道事实之后才想起它的存在,几乎任何结论都会因谚语的解释而变成常识。思考格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积淀的结果,在这种积淀的过程中,历史有着种种不同的情景,同样的的事件在不同的情景中发展会产生不同的格言,甚至是相反的格言,因此说每一种研究结果都能找的出相应的格言与之对应,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一个研究都有其特定的条件与情境,要是换一种研究条件或情景,同一个研究对象其研究结果可能就和另外的一句格言相吻合。以分离为例,在恋爱的不同时期,分离对恋爱的作用就会有所不同,其作用可能会与小别胜新婚相对应,也可能会与人走茶凉相对应。格言也是经过时间和经验的验证所提炼出的,它的产生过程没有具体的实验那样严格的加以控制,但它的准确性和预测性也是不可小觑的,格言与严格的实验研究结果的相似性,是不是有些类似于相关研究与实验研究,相关不一定能说明问题,但它却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在高相关的前提下,如果得到实验验证它可能是正确的。就像生活中的许多场景一样,社会心理学的发现有时候看起来似乎显而易见,然而,实验研究所揭示的结果只是在事实知晓之后才变得明显起来。这种事后聪明使得偏见常导致人们对自己的判断与预测做出过高评价。

事实是一种达成共识的陈述,这种陈述有关我们所观察到的一切,理论则是对事实进行总结与解释的观点。

我平时可能会要设计一些问卷,有四个要牢记的可能造成结果偏差的因素:样本的代表性、问题的顺序、答案的选项和问题的措辞。希望以后再设计问卷时能够把这几个因素考虑进去。

我对自我服务偏见这一部分比较感兴趣,可能跟我本身也存在这样的想法。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成功者往往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坏运气这样的外部因素。我们总是将成功与自我相联系而可以避开失败对自我的影响,以此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自我高估:在多数主观的和社会赞许性方面,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平高。相对于客观行为维度,主观行为维度会引发更强烈的自我服务偏见。虚幻的乐观会增强我们的脆弱性,由于相信自己总能幸免遇难,我们往往不去采取明智的预防措施。防御性的悲观主义者会预见问题的发生并且促使自己进行有效地应对。虚假普遍性:观点方面,过分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我们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虚假独特性:能力方面,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寻常的,以满足自己的自我形象。某种行为越不常见,我们就越容易高估它的频率。总之,自我服务的归因方式,自我恭维的比较,盲目的乐观以及认为自己缺点的普遍性是自我服务偏见的根源。以后再出现这种想法时一定要冷静啊冷静。

之前没看过关于心理学的书,这篇笔记也是想到哪里写哪里,希望后面能加快进度,也能够让逻辑更清楚。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会心理学》(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