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习录》【74】

2017-02-10 华杉

要想不忙乱,一是心定,不为外物所移,二是志定,不受机会牵引。志有定向,自己一条路走下去,路上遇见的,就应酬,不在路上的,就不应酬,始终不离开自己的道路,日日不断,自然集义而生,汇聚到你路上的人越来越多。如果这边有人招呼就去,那边有人招呼也去,后面有人招呼还去,那忙到飞起,最后走到哪儿了自己都不知道。

【先生谓学者曰:“为学须得个头脑,功夫方有着落。纵未能无间,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不然,虽从事于学,只做个‘义袭而取’,只是行不著,习不察,非大本、达道也。”

又曰:“见得时,横说竖说皆是。若于此处通,彼处不通,只是未见得。”】

王阳明接着前面的话头,接着说:“做学问,要有个宗旨,下功夫才有个着落之处。就算功夫没能做到日日不断,但也像船有舵一样,只要一提,就马上明白。不然,虽然也是在做学问,但只是做个义袭而取,不是集义而生,不是通过积累获得收获,还是行不著,习不察,刚开始时不知其所以然,习惯了之后更不明白其所以然,浑浑噩噩,不是大本、达道。”

又说:“这道理,你们如果明白,横竖说都对,都明白。如果这里懂了,那里却不懂,那只是还没有把握为学的宗旨。”

天下的道理,只是那一个,就像王阳明说的,圣人几千年传下来的那一点真骨血。抓住这真骨血,一通全通,四书也好,理学也好,心学也好,只是一体。抓不住这真骨血,就会犹疑迷惑。

【或问:“为学以亲故,不免业举之累”。

先生曰:“以亲之故而业举为累于学,则治田以养其亲者亦有累于学乎?先正云:‘惟患夺志’。但恐为学之志不真切耳。”】

有同学问:“如果学习是为了父母而学,那就难免为科举所牵累。”

王阳明说:“为父母学习,会为科举所牵累。那如果为了赡养父母而需要种田,那也会牵累学习嘛?学习就是学习,程颐先生说:‘故科举之事,不患妨功,惟患夺志。’准备科举考试,并不耽误你治学功夫,只是怕你失去了志向罢了。为学之人,就怕你治学的志向不够坚定!”

王阳明和同学们讨论的治学,学什么呢?不是学成某一方面的专家,是学义理,学做圣人。王阳明从少年时就立志要做圣人。如果我们今天立志学习圣人,那高考也罢,工作也罢,公司经营也罢,耽误不耽误我们治学的功夫呢?我们是学知利行,觉得有利就学,不利就不学呢?还是生知安行,一心一意勇往直前呢?这差别,就是有没有抓住为学的宗旨,是义袭而取,还是集义而生。

学者亦熟玩焉!

【崇一问:“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

先生曰:“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欧阳德(字崇一)问:“平常思想意念十分忙乱。有事时自然是忙,没事时也忙,这是为什么呢?怎么办呢?”

王阳明说:“天地万物,生生不息,没有一刻停息。但是,天地间有一个主宰,所以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然千变万化,但是主宰不变。人,也是因为这个主宰而得以产生。若主宰恒定不变,就和天地运行一样不停息,虽然应酬往来不止,但还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不动,百体尊令而从’。如果没有主宰,只是气的奔放流窜,那人怎么跟得上,那不就忙得飞起吗?”

“天君泰然,百体从令。”出自宋朝范浚《香溪集》五《心箴》,原话来自《荀子·天论》:“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要想不忙乱,一是心定,不为外物所移,二是志定,不受机会牵引。志有定向,自己一条路走下去,路上遇见的,就应酬,不在路上的,就不应酬,始终不离开自己的道路,日日不断,自然集义而生,汇聚到你路上的人越来越多。如果这边有人招呼就去,那边有人招呼也去,后面有人招呼还去,那忙到飞起,最后走到哪儿了自己都不知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阳明《传习录》【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