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拳(大成拳)功夫

 意拳(大成拳)被社会接受的范围逐步提高,很大程度上在于形式简单效果斐然。因此站桩逐步引起爱好养生、传统文化人士的关注,更有一些武术名家重视站桩对传统武术所产生的意义,这无疑是传统文化再次复兴的基石。

 昨天香港意拳学会秘书长邓老师送我一本《新武侠》杂志,看到里面有《香港武术推手联合会》相关内容,这本来是好事,而且近年全国各地也有不少这样的自发推手交流活动举办,这对传统武术传播起到一定的推动效果。欣慰的同时我们也要去思考一个深远的问题,能体现传统武术功夫的地方在哪里?难道就是推来推去吗?

意拳历史虽短,但所承载的历史意义是厚重的,其推手所产生的效果依然是一些意拳爱好者引以为豪的资本,特别是在对方不知所措的情况下推对方多远来衡量对意拳把握的程度,过度的依赖推对方的效果来赚取自豪感,这无疑走入片面,难到意拳不推人吗?非也!意拳所承现的是不用力而有力,意拳所表现的发、放、打、化在于对方摔出去颇感舒服,干净利索而且不显形,看似没什么动作产生如此大的效果,但是执着在某点既是片面。没有对意拳几年的熏陶,无疑是扭曲的,执意自己心中认为的“意拳”肯定是经不起推敲的。而且即使推把对方推多远只是局限性特大的技巧或者力气大而已,跟意拳修炼所应有的发放没有关系,意拳所应有的发、放是跟发力、推手、断手一脉相承袭,单独求取一方面即使片面更不会理解意拳圆的内涵所孕育的神奇,而且不会产生连绵不断的持续性,因此不具备发、放,推手刻意去强求结果可想而知,这就是偏执导致的结果。

意拳有、无到底区别在哪里?这是很多人为之所困惑的地方。意拳修炼有得者必然是力学方面不外行、养生专家、传统文化承载者,在推手、断手方面必然是佼佼者,因为两力相触瞬间所产生的力量根源与我们生活当中所习惯用力恰好相反,这就是所谓的内功。

 明朝大儒王阳明先生在跟弟子论述四书五经的问题说:“此只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的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这段话从直接点出怎么执着在文字方面的害处,延伸到意拳一样,执着在要领方面同样终身无得。意拳修炼注重意感所带来的身体变化。

前几天一位同仁感慨的说,追求传统武术多年方知道什么叫“沉肩坠肘”,沉肩坠肘这几个字看起来很容易理解。假如没有体认功夫就是一句空话。站桩孕育出来的体认及身体变化跟拳论上所述的诸多要领产生共鸣,如同多年不见老友一样惊喜才是有所得。殊不知一切要领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厚此薄彼,同时具备自有神奇的效果出现,抬手落手间都有身外无物不牵扯之感俱矣,再看天人合一的论述真伪自明。

通过意念诱导修炼,无论动、静都能承现出形骸无时不刻在统领着万物,必有气势逼人,由内而外产生的美是意拳不断在注重意感、角度、面积所孕育的结晶之妙。此动无有重心移动,但具备重心交换同时不失均整灵活,往前不失往后之意,反之亦然,六个方向都能均整承袭。

 

论意拳(大成拳)功夫_第1张图片

在搭手瞬间即可感知到非肢体接触这么简单,所触之点均是身体所赋予的角度、面积修炼所得来的结晶之妙,这种感觉是身外之力,但又没使用对方却不得不后退甚至跌倒,但对方受力后的倒退绝非跳着蹦起,而是如同现在汽车撞人一样的搓出去的。感受这样的力如同接触冰冷的铁棍一样,力往骨头里面渗透,要是触及到爆发力则是恐怖的,触及到肢体上犹如铁棍猛烈敲打之痛,瞬间脑袋犹如针刺脑仁一样的剧烈疼痛。碰到身上则是五脏翻腾心犹如快从嗓子里崩出来一样,甚至喘不过气来的压迫感,所承受的痛苦难以笔墨所述。

能继承意拳所赋予的变化还有赖于师父不断的喂点,从不同角度诠释这种力的变化、原理所在,因此没有这种环境下熏陶是很困难的,经过几年的摔打也不易得,可想而知其深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意拳(大成拳)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