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柴静《看见》
柴静在《看见》里写:同性恋者就这样隐身在这个国家之中,将近三千万人。
我想现在,这个数字只会多不会少。
他们和其他人一样工作、上学,努力活着,但他们不能公开身份,绝大多数不得不与异性结婚,他们伪装自己,他们活得真累。
1.
2001年,第二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不再将同性恋者统称为精神病人,但“同性恋”还是被归于“性心理障碍”条目下。
翼飞拿家里给他学钢琴的钱去看心理医生,接受治疗。
像库布里克的电影《发条橙》,一个人被强制性地唤起欲望,同时用药物催吐或电击的方式,让你感到疼痛、口渴、恶心。
“这是健康人类的有机组织正在对破坏规则的恶势力作出反应,你正在被改造得精神健全,身体健康。”电影里,穿着一尘不染白大褂的医生说。
一次又一次,直到人体就像看到毒蛇一样,对自己的欲望作出迅速而强烈的厌恶反应。
当你再没有欲望了,便是好了。
没有父母愿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他们愿意采取各种方式把孩子变成自己想象中的“健康的人”,哪怕孩子受到伤害。
这让我想起06年到现在,一批一批的青少年因为喜欢上网而被父母送到杨永信的戒网瘾中心,用电击,电到你只会说自己错了。更甚至,最后痴傻了,人事不知了,你便好了。
越是要无拘无束的,便越是要万钧镇压,越是年少无知的,便越要使他们痛苦害怕,直到全都是呼喊“我听话了”的人为止。
2.
柴静曾经采访了一位妻子,九年的婚姻,生育了女儿,但丈夫几乎从不与她亲热。她说:“我觉得他挺怪的。”
“怪在哪儿?”
“他从来没吻过我。”
“比如说你想跟他很亲密的时候,你表达出来,他会什么反应?”
“我觉得他经常很本能地把身体缩成一团,很害怕、很厌恶的那种样子。”
他们维持了九年这样的婚姻。她看到丈夫总是“鬼鬼祟祟”的,每次上完网以后,都把上网的痕迹清除掉。后来,有一天晚上,她半夜醒了,差不多两三点钟,看他还在上网。过了一会儿他去睡了,她去把电脑打开一看,他上的全是同性恋的网站。她闭了一下眼睛:“那一瞬间我知道他百分之百就是。”
过了几天,她做了一些菜给他吃,趁他不注意的时候,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承认吧,我知道你是同性恋了。”
他当时就愣了,就是一瞬间,眼泪哗哗往下流。
晚上,她突然听到楼上好像有个什么东西掉下来了。“我以为他自杀了,拔腿就往楼上跑,我当时就想,我什么都不要,只要他能活着就行了。”她上楼后,“看到阁楼上灯全都灭了,他一个人躺在那个地方,我就很难过,一下子扑在他身上。”
浓重的黑暗里,她用手一摸,他满脸是泪水。他们抱在一起哭。“他当时就说,我这个人不应该结婚的,我伤害了一个女人,这是我一辈子的痛。”
她说:“我恨他,我也很可怜他。”
她说:“他每天都在伪装。每次我跟他一块儿要是参加个应酬什么的,他都拼命给大家讲黄色的笑话,给人造成的感觉,他这个人特别黄,特别好女色。他每天很累,不停在伪装自己。”
时光的残忍之处在于,它使你熬到真相,却不能给你任何补偿。
3.
之前在天涯上看到一篇帖子,是一个女生自爆差点儿被骗婚的经历。她很幸运,没有掉下火坑,没有葬送掉自己下半生的幸福和性福。
但我们也总该预料到,在同性恋合法化的局面到来之前,在父母们能够接受同性恋之前,注定还有千千万万的人要成为同性恋者们的“生育工具”,毕竟传宗接代这样的传统观念在父母眼里是不能被推翻被颠覆的。
身边有很多直男癌朋友,谈及同性恋都是避之不及,仿若遇见了洪水猛兽。
没有任何原因,就是生来固有的想法。
但你都能接受各种新奇的事物新潮的思想,为什么不能接受世界上还有不同的人?
我们可以说“我是中国人我很骄傲”,但没人会说“我是同志我很骄傲”,因为他们没有被这个社会认同,甚至不能表明自己的性取向。
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每年自杀的那些同性恋者,他们就是心理上的艾滋病患者,心理上的绝症患者。这个绝症是谁给他的?不是艾滋病毒给他的,是社会给他的。
如果社会不能提供给这个群体自由、公开表达自己身份的机会,这种压制、这种痛苦、绝望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就成为社会的一个永远解决不了的痼疾。
4.
去年在湖南长沙,有一对同志夫夫结婚了。在举办仪式之前,他们曾经搞出一件轰轰烈烈的大新闻——一纸诉状将民政局告上了法庭,理由是民政局不能给他们办结婚证。
这一场诉讼在众人的哄笑声中走向失败,初闻觉得荒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算不得智者。
细想之下又唏嘘不已,有了这两位“前人”,便会有“后来者”,直到同志结婚不再稀奇,直到同志结婚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变得合法。
现在这种环境已胜过去许多,但这仍不够。我们该使更多的人明白,同性恋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同样有追寻幸福的权利。
等到有天,我们不再惊奇不再非议不再对他们投去异样的目光,等到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也能得到一纸婚书得到众人的祝福得到父母的理解,这才终算是“千帆过尽,黎明到来”。
愿这一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