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想找自我

谁不想找自我_第1张图片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罗伯特·M.波西格

编者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对于《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奇书,蛋黄妞始终保持一份贴切又不拘的思考:从吸引自己的地方出发,最终落回到启发自己的深刻认识。于滚滚红尘中修一个真我,是每个人必修的重要功课。

当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总有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我的大脑不知道如何将佛教禅宗和维修摩托车关联起来。我对机械维修几乎一无所知,对禅亦是如此。但当我翻开书不久,看到作者说“本书不应该在任何意义上,与东方佛教徒的禅学实践联系在一起。它与摩托车的关系也不是很大。”时,突然对这本书有了些许亲近的感觉,同时也平添了更多困惑。

将神秘的吸引力传递给你!

我忍住了蓬勃的好奇心,不去搜索关于这本书的介绍,总怕在这浮躁的时代,太容易随波逐流,不会再自己思考。这本书中自然有很多可以摄取的养分,我在读后更是对此深信不疑,但像没有人喜欢剧透者一样,我也想把这份可以自己感受的机会留给下一个品味它的人。

我只想分享书中吸引我的地方,而避免因我浅显的理解给还没有读过的人造成先入为主的阅读障碍。无论俗雅,从此书中你都看得到你熟悉,关心的那部分。就像这大千世界,有人认为是万物千奇百态组成了这个世界,我更喜欢的理解是因为人各不同,所以看到了相同世界的不同部分和色彩。因此就算是有色觉障碍的人眼中的世界,也有常人所不知的美。

谁不想找自我_第2张图片



复杂人生和单纯的旅行初衷

作者罗伯特·M.波西格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是作品被最广泛阅读的在世哲学家,他的身世经历奇妙且复杂。他是在9岁时就拥有170 智商的神童;是一位执着于让他的学生解释“良质”(中文译为良质,原文“quality”)的大学老师;是一个被用电击来治疗精神分裂,抹灭过去记忆的有杀人倾向的丈夫;也是试图通过一段公路旅行和儿子建立良好关系的父亲。也正是这次摩托旅行,成为了创作这本书的灵感。

如果你也曾有过长途的公路旅行,也许会有相同的体会,这是件无聊同时让人兴奋上瘾的事情。不同于直奔目的地的旅行,更多的时间被花费在去的路上。你仿佛可以感受自己在车内是静止的,而时间如同窗外的风般流逝。随着时光的流动,眼前的景象悄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广阔茂盛的平原与如绸缎般的河流,倒像干渴了百年的黄色石砾堆成的大地,从红色片层岩日积月累而成的一座座雕塑般的奇观异景,到长满巨大的仙人掌科植物的热气腾腾的沙漠地带,从湛蓝如镜的内陆湖泊和周围俊俏屹立的石山,最终到由蜿蜒妩媚的海岸线围绕的浩然海洋。

可以想象,如果是摩托骑行,没有了车窗的阻挡,人与自然的融入感会更加真切。

单说对于这些静止的景色,无声的思绪和旅行中日常琐碎的描写,即使没有那么多动人的爱恨情仇,甚至是被翻译成了另一种语言,依然可以从中品味到的文字的细腻丰腴,值得细细品味。

谁不想找自我_第3张图片




与摩托、旅伴同行的日常

本书作为摩托骑行的游记,自然少不了对于车子维护的描写,但是就像作者自己讲的那样,如果你期望从中获得相关专业的知识,可能会免不了失望。书中只用小篇幅在讲如何处理摩托相关的各种状况,比如车子突然发动不了,炎热天气导致车子异常之类的情况。而我感受到的精彩之处是:所有念过理科的或是从事理性逻辑主导类型工作的人,都可以从这个故事中看到自己的日常。这本书甚至多次出现在计算机学科书目参考文献里,也不难理解它同样可以给其他的领域带来许多启发。

书中与父子同行的还有一对夫妇朋友,在父子和夫妇旅行交往的日常中,你也许还可以看到如何理解与自己见解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人,或是在理解后仍无法避免的矛盾。从中吸取些为人处世之道并不是我读这本书的初衷,但是我也不会拒绝从多个角度尝试体会其中包含的思考和哲理。

谁不想找自我_第4张图片



每个人眼中不同的晚霞

剥开书本这最外在的一层,你还可以看到作者对自己过去的描述,点到了自己怎样在大学时对学业失去了兴趣,以致成绩差到被开除,以及自己在三十几岁时精神崩溃住院接受治疗等。其中很大的一部分以对话和思维描述的形式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这些辩论同时也是作者在寻找自我的旅行途中的一道道靓丽风景。每个人眼中的晚霞都是不同的,寻找自我道路上的景色更是如此,在随作者一同感受的路上,我也开始思考作者呈现给我们的这些命题。科技对人文带来的冲突和困惑,精神与物质的矛盾统一,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以及贯穿在其中的西方哲学和东方佛学禅道的思维方式,这些构成了本书躯干的话题亦是我理解的精华所在。

有人倾向于把摩托车和禅看做是作者对客观外在和自我内在的隐喻,而我有幸发现了记录作者最后一次采访的文章,从中也许可以体会到另一种解释。采访中作者描述了他记忆中的精神分裂第十四次治疗,他不得不服用一种药物,这种药物先停止人的呼吸系统然后才是思想,他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仿佛是喝酒醉得不省人事一般。在住院期间,他的妻子也与他离了婚。他发现如果他告诉别人自己是禅宗的弟子,他就会被人长久的敬仰,同时也许可以逃脱这痛苦的治疗。于是他决定用禅这种令人敬仰和摩托公路旅行这种亲切的主题作为载体来传播他的思想。

到1974年出版时,书已经由当初的八十万词缩减至发行版本。在此之前,它还曾被121家出版商拒绝,这也创下了被拒绝出版次数最多的吉尼斯纪录。

谁不想找自我_第5张图片



更多故事隐退于书籍之外

此书之外还有一层悲情的不为人所知的父子关系。书中12岁的儿子受父亲的狂热影响,也一度几乎精神崩溃。十年后,作者的儿子从旧金山禅文化中心出来时,被抢劫行凶刺杀而死。而儿子本身也不喜欢这本书,这让作者有些沮丧。
作者说在这本书里,还是有些他不能聊的话题。而这些话题也许永远无法被读者得知,它们就这样随着谜一般的作者一同隐退了。

回到这个缤纷复杂的世界,这本书对于我就像是万花筒的入口,无论你从何种经历、职业和生活出发,这里都可以折射出你看到的那一方天地。更可以使你思考体会,万花筒里那几个原始基本的图形如何织出了你眼前的景色和世界。我现在只看到了这森林中的一隅,日后重新回味,定会有更丰富的感悟。

- END -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不想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