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谈

读书杂谈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很多人喜欢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而我独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着迷。没有任何一首词给我如此超脱,如此轻盈,清冷而仙的感觉。心思细腻,连感伤都像那朦胧的月色,清浅而朦朦的一层。似在天上宫阙,又似在人间。

之后,看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发现苏轼不仅有才而且是个很有趣的人。他多言,性子直,心有所感往往定要说出来或写出来。他曾感叹祸由诗文起,却又停不下笔不写。他很真实,正直,尽管仕途坎坷,却始终乐观豁达。以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东坡,他一定是个多血质的人,性格活泼,交友广泛。书中有提到苏辙曾劝东坡说话要注意些,东坡心里明白,却改不过来。也许正因为东坡的刚正直言,才造就他的可爱。正因为多血质的东坡,才有了种种无可替代的可爱。如果他谨言慎行,也许他的一生不会那么坎坷,可是那就不是东坡了。同时也正因为他的性子,留下的诗文和故事众多,才让人们能够更了解他,从而喜爱他。性格无所谓好坏,而性格的不同造就了人的独特。也许东坡的人生就如他的词“一蓑烟雨任平生”。

其实我大学一般看的比较多的是林清玄的一些书,带些禅语,意境也很独特。一些佛家思想穿插其中,而写作的基石却是现实生活的体悟。那些关于生活、自然、人生等诸多方面的体悟。语言清新别有一番风味。看他的书,有种审美的意味,思绪随着文字延展,恍若他所描绘的在寺中清晨听到的钟声也正传入耳中。

此外,大学里还看琦君的书多些。写回忆,写生活,写母亲,充满着温情和她成长时代的生活气息。她只是回忆,却让人仿若看到她所描述的那个时代的场景。看到她记忆中的母亲的长辫子,姨娘的新发式,她生活的那个环境。书中好像甚少直接抒情,但她的文字,对她过去生活的一笔一笔的描摹都充满着温情。

高中时看的是三毛的书,喜欢她的《撒哈拉的故事》。也看过她的其他作品。她是一个充满灵性的女子。有别人没有的洒脱和自在。无论现在还是她那个时代,人往往充满目的和不安全感,一个个为了生存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奔波劳碌。而我恐怕也是其中一个。有多少人能去大漠孤烟直的地区生活几年呢?又有几个荷西,为了爱情辞职去沙漠生活,且不论他们生活的细节,起码他们的灵魂自由而充满原始活力。三毛身上的自由、灵性、对生活的热爱,带有一种天性的自然,无目的的爽快。精神上的富足,灵魂的活跃,是她生命的可贵之处。

说到灵魂,前阵子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里面有提到把灵魂典当给魔鬼的故事。说有个作家,在临终前和人说他曾和魔鬼用灵魂作交换,以换取创作的灵感之类,后来他成为了著名的作家。而现在期限已到,于是他死去了。西方还有写与魔鬼典当灵魂的文学作品。当然这里的魔鬼不仅是字面的意义。他代表着很多东西,人们为了自己的欲望出卖灵魂,甚至泯灭良心,也折射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种种唯利是图、违背人性的现象。

看外国文学史有写到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初看觉得荒诞,细想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对人的异化确实很大。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在小说《变形记》里写了一个“人变成甲虫”的事件,用荒诞的故事,象征的手法揭示了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丑陋社会现实。有些故事看似荒诞,却是以一种夸张的笔法揭示现实的阴暗面。有时候文学看似无用,其实它是一种很有深度的对生活的反思,对生活方方面面的反映。

最近看到有文章说,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却是最有用的。当然这只是一种思维,事事无绝对。前几天还看到一篇文章,作者高度称赞冷漠(指不轻易笑),反对“爱笑的女孩运气永远不会太差”这句话。作者在文中选用生活实例来佐证。我只觉得文人真是可爱,他们的思维往往不是直线,而是你想不到的形状。他们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观点与看法,并能找出种种实例来证明。所以有的时候多看些文章,不只是为了开阔视野,看看自己生活以外的世界,而往往是尝试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审视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