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开发二室是以地质、油藏工程研究和新区生产支撑为主的科研室,承担着油田新区产建部署、开发方案和供水水文地质方案编制,以及油田产能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相关科研项目研究和技术攻关等任务。多年来,该室以“面向生产、贴近生产、服务生产、打责任井、打高效井”理念为引领,创新推行“全过程”产能建设精细管理模式,推动长庆油田年产5000万吨快速上产,并为后期5000万吨长期稳产提供支撑。
一、形成背景
长庆油田是典型的“三低”油藏,单井产量低、开发成本高。近年来,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深入以及国际油价持续低迷,油田产能建设面临优质储量不足、效益建产难度大,开发对象复杂、产建风险大。同时,随着安全环保形势的升级以及油田公司新井产量任务压力的增大,产能建设也面临着绿色发展、快速发展以及效益发展的相互协调。为此,产能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前期研究部署、中期实施调整、后期效果评价”三大环节,创新推动“全过程”精细管理模式,以确保产能建设有质量、有效益实施。
二、主要做法
“全过程”精细管理模式,是以坚持优化方案部署为基础,以加大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强化随钻过程监控为手段,以重视项目后评估为主要内容,通过突出关键节点优化、主动流程控制,促进产能建设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强化油藏地质研究,持续优化方案部署,从源头提升产建效益
1、精细油藏地质研究寻突破。针对产能建设优质资源匮乏的现状,通过“探评骨架找发现、老区探潜寻突破、非主力层研究找接替”三方面入手,落实大批优质储量。
(1)加大科研项目攻关力度,以油田开发处、油藏评价处前期项目为依托,评价潜力区、空白区,寻找新发现。
(2)紧密跟踪勘探新发现,从勘探、评价井介入,继续做好储量评价、方案论证、开发试验,强化未动用储量评价及老区滚动扩边,为产建落实优质储量。
(3)在加大新区勘探的同时,坚持重翻老资料、重上老区,重新认识侏罗系、三叠系和老油田,重新评价孤立出油井点,通过深化老区地质认识,挖掘老区增储潜力,积极寻找新的储量增长点。
(4)针对主力层储层物性差、单井产量低的现状,加强非主力层的复查及评价,深化新层系的认识,确保储量的有序接替。2016年,通过强化地质研究,发现顺98长8、吴474长4+5等64个高产区,预测储量7600万吨;扩大合水长6、马岭长8等38个油藏规模,当年建成产能126万吨。
2、持续优化方案部署提效益。在产建过程中,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一方面新的高产出油井点不断出现,需要重新部署评价;另一方面部分区块在实施中油藏发生变化,需要及时调整,同时由于油区井位坐标审批、生产组织等困难,也要求及时调整区块部署,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产能建设方案部署坚持效益优先,结合区块实施效果,按照不同油价进行效益排队,在实施中立足层系优化、区块优化、井型优化,不断优化方案部署,实现从深层向浅层、从低产向高产、从低效向高效的调整。2016年通过部署优化,浅层由年初124.7万吨上升到169.2万吨,增加44.5万吨;区块效益排队,压缩华庆长9等效益差、风险大部署的30.0万吨;对比水平井/定向井开发效益,优化水平井45口,增加定向井453口;优化井网、开发方式和生产参数,环307初期递减降低12.3%。
�
(二)精细随钻过程控制,积极推广应用数字化平台,降低产建实施风险
1、严格随钻管理程序,把握产建方向。随钻分析严格按照“四及时”、“五清楚”、“六加强”的要求,执行“项目组、支撑单位、油田公司”三级随钻分析制度,实施周总结、月分析、季度专题讨论例会制,严格过程控制,适时进行调整,有效规避产建风险。
严格坐标发放程序,杜绝无坐标实施。从发放、审查、调整等方面加强井位坐标管理,本着“谁编制地质与油藏工程方案,谁发放坐标”的原则,严禁无坐标实施。坐标发放执行“三级审查制度”,即所在单位科室(地质研究所)初审、总地质师或主管领导审核、油田开发处审批。
2、加强随钻分析,规避产建风险。严格落实“三级随钻分析制度”,重点加强低产区、高含水区的跟踪、分析,并在月度例会上专题汇报重点区。同时,编制好各类随钻地质图件,分析油层物性、含油性变化,及时调整产建方向;对重点骨架井、水平井及区域扩边意义重大的井要现场查看岩心与砂样,提高油层判识的可靠性;对重点骨架井、水平井运行情况,连续跟踪,出现油层突变时,及时组织研究,提出下步调整意见。
3、积极推广应用数字化平台,早发现、早调整。通过RDMS平台多学科、多领域、多形式、多技术等集成整合优点,推动数字化油藏在线随钻跟踪模式,建立从“地质分析—地球物理—动态分析—油藏描述”的一体化油藏研究环境,大幅提高产建随钻效率。
2016年,通过强化随钻分析调整区块部署7个,覆盖产能30万吨,缓钻坐标782口,全年无一口落空井,无连片低产低效井,保障了产建实施效果。
(三)推广应用成熟技术,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开发效果
1、加大成熟技术推广应用,实现降本增效。长庆油田产能建设主要以低特渗透和超低渗I、II类油藏为主,在开发技术上积极推广应用“已成熟的油藏快速评价、提高单井产量、风险跟踪预警”等三大系列13项油田增储上产主体技术,积极推进以“大井组批量化钻井、压裂液回收利用、‘一趟钻’压裂、标准化流水线作业”为核心的工厂化作业模式、以“防碰绕障轨迹控制、‘四合一’高效钻具、水平井三维钻井技术、钻井液及参数优化”为主体的高效钻井技术,以及“低成本可回收压裂液、压裂液回收处理技术、水平井高效分段压裂、集中交替式压裂模式”的高效压裂模式,实现产能建设的提质增效。
2、建立提高单井产量示范区,以点带面,提高开发效果。针对底水油藏等复杂油藏,在精细储层研究的基础上,突出工艺改造个性化设计,积极开展提高单井产量试验,创建环307长6、午86长4+5、黄43长8三个提高单井产量示范区,孵化提高单井产量新技术,示范引领作用显著。
3、强化现场攻关,积极储备技术。针对超低渗Ⅲ类和致密油藏,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根据储层地质特征,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定向井体积压裂自然能量开发攻关试验、水平井体积压裂准自然能量开发攻关试验,探索该类油藏开发新模式。
(四)重视效果评价,提高产能建设管理水平
跟踪评价是产能建设高效管理的重要环节,注重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做好项目跟踪评价工作。
1、精细论证,搞好事前评价。每年产建项目实施前,精细开发方案编制,详细论证油藏地质特征、储量分类评价、油藏工程论证、方案部署、经济评价,明确方案实施要求,并由开发处牵头组织有关权威、部门和专家审查方案,确保方案的严谨性、可行性、操作性。
2、开展过程监督,搞好事中控制。在产建过程中,始终把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作为监督重点,对于开发效果与方案部署存在差距时,及时从地质、工艺、开发技术政策方面分析。对于地质情况出现变化的,及时调整部署。在储层改造方面,联合油气院及时评价各工艺的实施效果,实现改造工艺的最优化;同时加强现场资料录取,评价开发技术政策的适应性,确保油藏开发效果。
[if !supportLists]3、 [endif]强化项目后评价,提高管理水平。产能建设完成后分析评价产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实施过程及生产运行的相关数据信息,总结从项目立项决策到项目实施基本完成各个环节中的经验和教训,指导油田公司下一年产能以及其他项目建设,提高项目立项、决策和实施的整体水平。
三、实施效果
2016年,通过开展产能建设“全过程”精细管理,持续优化部署,推行勘探开发一体化,实现了储量与产量的高效转化;坚持以数字化管理为平台,强化随钻过程监控,提高了地质方案的科学化水平和效率,降低了产建风险;通过推广应用成熟技术、加大技术创新,形成油田开发主体技术系列,推进了产能建设提质增效。2016年在超低渗、致密油藏部署比例逐年递增的情况下,新区产建定向井单井产量稳中有升,单井产量达到2.6t/d。在油价持续低迷的情况下,2016年产能建设实现财务净现值160257万元,内部收益率达13.83%(变油价),经济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