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后谈读书

       

读书日后谈读书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夜幕降临,老父已歇息,村落渐渐归于宁静。余盘坐于树下少读片刻,乏意朦生,遂踱回屋欲寑。打开电话,两条信息次第现,读之思之睡意顿消,复出于庭院,记若干语,如是。

其一也,高晓松叫板樊登:如果读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那么这个世界也未免太容易了。关于二位的观点不赘言,聊谈余思。

这个世界几乎没有绝对的真理,或者讲今天是真理,明天也许就被推翻重来。如果到现在还抱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恐怕也是到不了明天的。但关键是如果不读书我们今天过得会不会好一点呢?这却也是一个问题。

古人说“书中自有……书中自有……书中自有……”或许在那个时候有它存在的必要性,读书确是实现阶层晋升的最有效的途径,且至少在三十年前、二十年前一直都是这样。就现在而言或许也存在,只不过是一部分罢了。于是,问题就来了,那么我们现在读书的目的究竟何在呢?余之思如下。

一者悦己。目前华夏实乃盛世,“衣食足、“仓廪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几千年前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就是人的礼仪问题、道德问题,幸福指数提升问题归根到底是修养问题、教育问题。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天底下第一美事就是读书”。读进“千古华章”方晓“古往今圣”,这也挺符合中华民族的特征的——家族文化,标尺文化——“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或者是唐太宗所说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或许就是“道”,人生之道!或许如此吧。

二者提能。固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之风华已然不在,但是借鉴的意义还是有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虽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遇事必是“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甚至于“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这就是站在“术”的角度去思考吧,应该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三曰传承。南师曾经说过“中国史就是一部轮回史”,固然有宿命之嫌,谈现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古有衍圣公孔氏家族,颜氏家族等千年望族传承,近有曾氏家族、李氏家族等百年名门兴旺。自然也有“小孩,你放羊做什么?娶婆姨——生小孩——放羊……”之轮回。其必曰:眼界窄之故也。何来?固有“时也、运也、命也”之说,然必以读书开阔眼界,兼时运之转脱颖而出亦不失时也。倘如此,天地人三才之妙合亦有传承之美谈也。

读书日后谈读书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

其二,北大校长报告讲话鸿鹄(hao)志致歉事件。

余读此文感慨:

一者,公众之不原谅性尤其对于公众人物。这或许是民主的进步,不再是“为尊者讳”。北大校训从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八个字到“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也正是体现出这一点。然而再思若恐,此不原谅里是否有焦虑之成分在其中?焦虑倘是个人则伤人矣!

二者,林校长的担当。面对质疑他没有退后,而是致歉,承认问题并指明原因,除了自己的人格担当或许也有“为后来者戒”的因素吧。清华前校长梅贻琦先生言: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大师之作风必当引领一校,虽不至于“文风起,四海兴”,局部效应还应该是有的。北大前校长蔡元培先生言: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毕竟学术问题是来不得一顶点儿虚假和谎言的,先师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此看来林先生直言此举实乃人生之智慧,先生亦乃智者也。姑妄揣之。

三者,历史的责任与当代教育应当借鉴的问题,这一点儿或许更应引起我们的思考。此处不多谈。自然,林校长作为博士生导师,吾辈自是难望其项背……

时值世界读书日之后,我们欣喜的看到读书在当今社会已成为时尚(或许这个词不合适),书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主动需求,从“读书会”到“读书群”到“交流群”……这个时代是厚待读书人的时代,这句话我好像说过好多次。张载有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固然成不了“大家”顾得了“小家”也好,传承不了多少至少不陷入“轮回”也行,不为取悦别人丰富自己生活愉悦自己精神即可……

至此感觉浑身发痒,莫非有人责怪?以吾无名小辈妄议大家实乃罪过也。

读书日后谈读书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再感:因憔悴故近来少有思量此俗事,今有心动,莫非尚未入定乎?清净乎?或许是!

时已子时,当是老衰之故,眠!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日后谈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