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五十九)

金刚经(五十九)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五十九、2018.3.6)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第二段是他领解。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前面一段是须菩提尊者说他自己听闻了般若经生欢喜心;这里是假设另外有人对般若经的信心能够清净,即生实相。可见这不是一般的信心,而是与般若相应的信心。

  譬如我们阅读佛教的经论,懂得多少佛法的道理以后,心生欢喜:「啊!佛法是真理!」有点信心了,这是由阅读文字的佛法而生起的信心。若是依据经论修行,在身心上起了清净的变化,得到感应:「啊!这真实不虚!」又有了信心,这是由修行来的信心;这比前面的信心又高升了。

  例如:南传佛教学者来到我们这里,说一些对大乘佛法不恭敬的话,我们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可能就动摇了。有些学习大乘佛法的喇嘛,同样会受到这句话的干扰;但因为他常常闭关,或者三年三个月三天,或者是闭关过多少次,也修无我观、法空观等这些甚深的三昧;当他听闻南传佛教学者说这些话,心里不动,因为他是从修行中证实大乘佛法真实不虚!若是我们能够修行而且成就圣道,那就更坚固,能达到不坏信的程度。《大品般若经》中说到:这样甚深的法门谁能相信呢?得正见的人乃至到漏尽的阿罗汉、得阿毘跋致的菩萨,都能相信。我们从这句话,应该注意:如果是凡夫僧对于大乘佛法有所毁谤,不要动摇。

  我有一次到新加坡,有意的要同南传佛教的比丘谈谈话。有人接我去见一位锡兰比丘,我问:「你对大乘佛法的信心怎么样呢?」他说:「我七岁就出家了,在佛学院里读书,老师告诉我,佛法只有这么多,另外都不是佛法。」我问:「你知道有一位罗侯罗法师?」他说:「我知道!他是我的老师。」我说:「在他作的《佛陀的启示》这本书上,有引大乘佛法来证明他所说的话,这表示他对大乘佛法有信心,如果完全没信心,为什么他的著作里要引大乘经论来证明呢?」他说:「是的!我那个老师对于大乘佛法有欢喜心,他对我们说:大乘佛法有可以学习的地方。」从这件事看出:有的南传佛教学者,对于北传佛教有些不合道理的话,我们不要为他动摇;因为他们也有学者还是赞叹大乘佛教。

  「信心清净」:信心的建立有:因学习语言文字佛法而有信心,因修行而有信心,因证悟佛法而有信心。这里是指因证悟而有的信心,就是深刻了;得圣道以后,因为有无漏的般若智慧,断掉了烦恼,所以心里清净,由这样的清净心,再反回来看佛所说的道理,相信佛法是真实不虚的!

  通常有一种误会而说:「心本来是清净的。」这句话说得有点问题!经论上所说:「本性清净」,是指一切法毕竟空,一切法本性空,名为清净;心也是缘起的,是本性空,这叫做清净。龙树菩萨说:空亦名为清净;为什么空叫做清净呢?因为觉悟一切法空的时候,能断烦恼,所以心清净。从这里看出来:要加上般若的智慧,心才清净;如果没有般若的智慧,不能断烦恼,表面上看心不动,就说「我心里面是清净的。」这句话靠不住!因为所有的烦恼种子都还潜藏着,心是不能清净的。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应该知道这个人信心清净,即生实相,是圣人的境界,所以成就了最殊胜的功德。

  「即生实相」:因为成就了般若智慧,破除无量无边虚妄分别的染污,诸法的真理就显现出来了。若是我们没有达到这境界的时候,诸法的真实相不现前,也就是迷惑的境界。在诸法的真理本身来说,并没有现前不现前的差别,但是在人的迷悟上是有差别了。

  所谓实相现前,指心里无一切相;明白的说,一切法自性空就是诸法的真实相。真实相这地方,有不欺诳的意思。所有因缘生法,看起来好像是真实的,其实是虚妄的,所以里面都有欺诳性;而一切法自性空这地方,永久地是这样子,它不变异,没有欺诳性。所以得入圣道的人,永久不退转;若没得圣道,在因缘法上来来往往的境界,都是靠不住的,所以不名之为实相。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观察一切法毕竟空、是离一切相的;但是若一取着这毕竟空,就变成一种概念、变成法尘分别影相,那就不是实相了。「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若能离一切相,成就无分别的智慧,这时所见的真理,才叫做实相。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刚经(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