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グッ!(๑•̀ㅂ•́)و✧

前几日因师兄买书时没注意,填错了地址,于是白得了一本书《好好学习》。一看见这名字我乐了,这不就是从小念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么。可真的开始看了,却觉得本书实在是干货,每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必以事实来分析、佐证,也算是一本有理有据的好书。我最喜欢的便是最后一章关于临界知识的case analysis,复利效应、概率论、二八法则、黄金思维圈、冗余备份这些比较枯燥的理论,他都用自己在罗辑思维上做“成甲说书”的经历来一一佐证,或许这些都是一家之言,但是确实对我理解这些陌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帮助。

本书作者成甲,北京京都风景生态旅游规划设计院常务副院长,同时是罗辑思维“得到”APP节目《成甲说书》作者,算是“斜杠青年”中的杰出代表。

“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有的知识比其他的知识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本书作者成甲如此定义临界知识,并且围绕“临界知识”这一概念来讲解个人知识该如何精进管理,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知识值得我们花精力去学习,如何将知识应用到实处,实现知行合一。而我之前真的觉得,不论是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知识都有自己的用处。但是作者的观点也确实有道理。一切的学习和努力都是围绕“解释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三个目标,当我们开始解决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学会并且运用“临界知识”即那些威力更大的知识,很可能会事半功倍。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很多的“临界知识”,我特别赞成的一点,是“这个世界的基本运作规律之一就是复利模型”。系统的来看,做公众号、人脉、投资、读书都是一样的,他们的背后往往都是复利模型。作者直接给我们举了一个数学例子:2^100与2.1^100相差多少。结果我们发现,每次加强的因素虽然只差5%,但是重复执行100次之后,结果相差达到10^32的数量级——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来解释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而转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学一门技能、读一本书还是学一门外语,道理也不过如此吧。不得不再说一下小时候英语老师对我们的教导:每天学一个单词,一年就是365个呢!仔细想想还真是这样的道理,我们现在都在告诫自己要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很多人有些矫枉过正。勤奋本身,其实是没有错的,就算是一点点小小的进步,累积起来不也是了不得的进步么?我们如果能够用复利的思维来生活,生活将会是一件多么有趣而又光明的事情。

就如我,有时候读书,更多的是看重数量,以为自己看了这本书,读完了便是把其中的知识变为己有。然而事实却给自己打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只是一味地去看、囫囵吞枣的读,读完之后甚至记不住这本书讲了什么,更不能理解它是从何而来、为何而写、将往何处。我可以说自己读了某一本书,好似我读过其中的道理和知识就成了我的了,又好似我床头书架上放着的那些书我真的又读过、思考过似的。我们说要好好学习,但是却还有一些人不知道应该学什么,又为什么要学习。之前也曾经在一些公众号上断断续续的看到过学习的结构、思维、层次相关的概念,但是都比较零散,以至于我这么个懒人实在没有看出来,学习,到底是什么。

书中提到,美团网创始人兼CEO王兴说,“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仔细反思下,无论是每日日记、阅读与笔记,我看似在做对自己有益的事,但具体执行中其实是避重就轻的。比如,缺少深度回顾与反思,阅读后草草摘抄没有与已有知识建立关联,从前往往会沉浸在“我读了好多书”,“我每天都写晨间日记”这样的肤浅的自我满足中,但总是会觉得,这样的生活一成不变,似乎是面子有了,但内里怎样却是只有自己知道。即使能够清晰的觉察到这种低效,但是主观上有缺少行动去改变。

可是如成甲所说,如果我们想了解历史,就会研究地理和人文,而研究人文的同时也会进入心理学和传播学的领域。这些表上不相干的东西,其实内里往往都是有规律的联系在一起的,并且自成一个系统。从这个系统延伸出来,我们能够看到各个专业的语言,我们或许可以用各种语言来解释,但是本质上的东西,就在那里。

确实,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论,不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将受益匪浅。

好好学习グッ!(๑•̀ㅂ•́)و✧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好学习グッ!(๑•̀ㅂ•́)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