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管理:计划要粗,记录要细

大部分时间管理的误区,就是把时间管理搞的太复杂了。耗费太多精力在事无巨细的规划上,而太过精细的计划往往很容易受到冲击,无法很好的执行并给人带来了负反馈。在樊登读书看过一个例子很有同感:

不要太大力气去做整理,因为整理这件事情本身不创造价值。有这么一个实验:给大学生做时间管理的实验。把学生成绩差不多的大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不做事件管理;第二组只做一个月以内的计划;第三组做每天的计划。后来的结果是:做每天的计划的那组学生,学习时长变得越来越短,原因是因为太累了,每天都要拿很多时间来计划,而且最重要的是你根本没法按照你的计划干活,总有些事儿发生,这些事儿发生了以后,导致你没能实现那个计划内疚,内疚导致自责,自责导致自尊水平下降,说我是不是干不了事儿啊,然后就变得越来越糟糕。所以这种细致的,叫做工匠化的时间管理的方法使得我们的效率变得更低更没有动力。有效的是哪个呢?不是那个没有计划的,而是做一个月计划的。通过上面的实验想说明什么呢?不是不能有计划,粗一点儿就好了,大概差不多把那几件事儿干了就行了。不要把自己逼的像个机器人一样,每天必须做什么事儿做不完就不睡觉,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反而我们的效率会大幅下降。

清华特奖学生马冬晗的精细的记录表一度在网上非常火上,但是请注意那是事后记录表,而不是事前计划表。马冬晗的师弟D.Han都当面问过本人了:

马冬晗的时间记录表有哪些优缺点?

研究生期间,有一次马冬晗师姐给我们做关于时间管理和计划的小讲座,还是挺有收获的,而且感觉马师姐也很正常。 结束后我问了问她本人,时间计划有必要细致到小时为单位吗? 她告诉我,完全没有必要,精确到上下午晚上已经可以了。 我又问了她网上那张计划表的事情。 她告诉我那张表不是计划表,而是记录表。是在一天结束后,她会把今天做了什么事情填进去。和写日记一样。
她觉得如果这是张计划表,几乎是不可能有人可以完成的。

时间管理最常见的误区有哪些?

我经历过的最大误区,莫过于制定太具体太详细的计划表
几年前,有张清华特奖学霸(马冬晗)的计划表在网上引发关注。马师姐把一天24小时分为了13块,每个时间块都有对应的明确任务。
我深感佩服,便效仿设定了以2小时为单位的计划表。后发现行不通,不但计划赶不上变化,而且也无法估计好完成某项任务的所需时间。一旦某处没有顺利完成,牵一发而动全身,便会如多米诺股牌一样影响后整个计划表。
试行一段时间,发现难以为继,于是放弃。感慨到自己和马师姐的差距,也好奇世上真有人能够制定如此详细的计划表行事吗?直到我研究生期间,一次机缘巧合遇到了马师姐,才解决了这个疑问。马师姐告诉我,网上流传的并不是她的计划表,而是记录表。她提前打好空白的表格,然后每天晚上填入今天所做的工作。细想之后,发觉这才是更科学的方法,我们不但要为未来做规划,同时也要为过去做总结。未来的规划不需详细,但过去的总结可以细致,并以总结指导规划,形成良性循环。

马冬晗的记录表刚开始火起来时都被大家当成了计划表,很多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估计就信了,后面也不去花时间思考实践和考证。马冬晗的记录表火之前,我就曾经尝试过每天指定很细的计划表,用心做下来发现完成度很低,这也算是我曾经在时间管理上经过的最大的误区。

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不确定性太多,而且很多创造性或者需要深度思考的工作是需要专注和连续的,做事的效率和进程也不是按照时间严格成线性的。比如:写代码进入心流模式一下子专注的写了好几个小时感觉不到时间流逝非常正常,学习新东西学到了正兴奋点也常常根本停不下来,这时候停下来反而大幅影响学习效率。

所以,做计划要抓主要矛盾:计划要粗,记录要细。粗略的计划,要抓住重点,尤其记得关注到那些长期重要而当前不紧急的事情。细致的记录,可以很好的统计出来自己真正浪费时间在哪里了,也可以帮助自己评估自己在面对不同难度的事情时大概需要的时间,这是细致记录的意义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