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读后感

一、总体感觉

在最近一个月,读了KK的《失控》,从最开始时的模糊迷茫,到最后对KK的观点有了全面了解后,被KK独特的想法所震撼。KK,原名凯文•凯利,是《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被看做是“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第一届黑客大会就是KK于1984年发起的。KK在20-27岁间,游历亚洲,27岁在耶路撒冷经历了一个神奇的体验,觉得自己的寿命只有6个月,回家后开始孝敬父母、拜访亲友、广为布施,于万圣节“死去”。后来,KK骑行横穿美国,体验生命的光辉。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用自己的方式拥抱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发掘技术力量背后的生命之音。在KK的《失控》中,就传达了KK观察世界后,所得到的关于技术与生命的联系。在书中,KK提出一种未来文明的形式——新生物文明。KK认为,机器和生物将会结合,机器生物化,生物机器化。他把新生物文明形容成人造与天生的联姻。他用生物的眼光看待人造物,认为按照生物发展的轨迹,去发展人造物,是人造物发展的未来。失控的意思就是失去控制,在KK的观点中,人类要想人造物拥有真正的智能,就需要赋予人造物生命,就像“神”造物一样,只有赋予创造物自主控制权,创造物才会富有创造性,才能具有真正的智能。或许,在新生物文明之下,人造物不再是机器,他们在大自然中的角色或许会变得和人类一样。那时,机器和生物之间的间断将会消失。在书中,KK结合观察到的生物现象,得出了多个生物发展的规律,诸如分布式、进化、组装的合成方式、自我调配、持续变化、自治等等,并给出结合了这些规律的一些实验,或者是给出KK关于这些规律结合实际、人造世界的一些畅想。以前我觉得世界发展应该是变得充满科技感,机器成为主流。 但是从KK眼中看到的未来,充满了生物气息,未来的世界仍然是生物的世界,生物化依然是世界的主人。就像是在沙漠中行走终于看到一片绿洲一样,读了KK的书,让我精神为之一震,就像醍醐灌顶一般,一股清新的气息弥漫我的思想。在KK的新生物文明中,让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KK引入的活系统的概念。KK认为天生的如有机体、生态系统,人造的如公司、经济体、机器人等,都具有生命的属性,他将这些都成为活系统。在理解活系统之前,先得重新定义一下生命的意义。KK认为生命不再是指由什么组成,而是生命能做什么。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生命的范围就被很大的扩展。因为这些系统都具有这些系统自己的行为,所以,也就很容易理解这些系统是具有生命的,是“活”的。所以,KK所提出新生物文明是人造与天生的联姻,也就可以理解了。就是从天生物中,提取生命,也就是生物的行为规律,将生命赋予人造物,让人造物拥有自己的行为,拥有生命逻辑,这就是我理解的作者所提出的人造与天生的联姻。就像提取蝙蝠的声波定位,用于创建雷达一样。KK所提倡的,就是不断观察生物逻辑,将生物逻辑不断赋予机器,最终,让机器成为一种生物。

二、关于分布式

在KK的新生物文明中,分布式是群集模式的发展方向。群体,或者系统,是由一个个的部分或个体分布式组合而成,各自分工不同,共同构成整体的各个行为。就如同蜂群,在蜂群中,并没有一个“皇帝”一样的存在,什么都由它来发号施令,而是由各个部分分工合作,如工蜂负责采蜜、蜂后繁育后代、雄蜂负责交配。在自己负责的领域,是由该部分自主负责。在这里作者提出“群氓”一词,大家共同作出决定,允许各种声音,采用民主投票制,但对于集体最终的决策无条件服从,最终发挥出来的能量,会比单纯的加法得出的能量巨大得多。由分布式,将会形成网络状的模型。作者根据这一特点,畅想未来的网络,是脱离实体的,是无线联结的。这些,在如今的互联网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不会在意于某一个终端接入网络和某个固定地点接入网络,就像是没有一个确定的实体一样。网络联结一切的特点也体现的很好。如今,抬手就能接入互联网,特别的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更是将人类的一举一动的连入了网络。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眼光的前瞻性。从网络联结一切的特点中,作者还看到了未来信息的价值所在,就像传真机一样,一台传真机是没有用的,需要另一个传真机作为工作对象,才能起作用,传真机越多,那传真机的作用就越大。在网络中,信息的价值也一样,封闭的信息是无法体现价值的,传播的越多越广,信息的价值越大。同时,KK还提出了分布式系统的去中心化、包容结构、自下而上的控制层级等特征。

三、关于控制

在KK的观点中,关于控制的看法是很核心的部分,不然KK也不会以失控作为本书的题目了。KK从控制的发展进程中,看到了机器的“自我”的不断发展,看到了机器自我控制的趋势,再结合KK对于生物的观察,很超前的给出了控制的未来——失控,即脱离造物主的控制,获得自主控制权,自治能力。在刚读到这个失控的观点时,我有种被一锤子敲到头的感觉,很震撼,觉得要是机器完全失控后,反过来取代人类文明怎么办呢,这不是自取灭亡吗?可是,在深入的读了之后,了解了大自然中类似的造物,物种肯定都是具有自我控制权的,没有哪个物种是被另一个物种完全控制的。如果要想创造物具备生命,具备创造能力,那么最首要的便是赋予创造物自主权。再加上对于进化的了解以及生物发展的历程后,觉得对于被人造物取代人类文明的担忧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进化是不可预测的,人类文明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本来就无从推测。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无数的物种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无数的新物种开始表演,本身人类文明就不一定是永恒的。更何况,人类说不定就会进化成为“机器“的形态。当然,这里所说的机器,不是现在文明所生产的机器,而是一种具有生命的“机器“。而且,未来机器也是一种生物,那么为什么不会是人类的未来形态呢。而且,在大自然中,所有的创造物,新兴的物种类型,都是具有自我控制权、自治权的,生物发展时间以亿年记,那么生物发展的规律肯定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那么,KK所认为的失控为未来的趋势就可以理解了。在失控的基础上,为了使创造物能帮助我们某些目的,我们可以给创造物进行引导,用KK书中的话说就是“强加宿命”。意思就是创造物拥有自治的权力,而我们作为造物主,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可以给人造物施加引导,而人造物的行为是由人造物自己控制的,不强加控制。其实这个做法在自然中也可以看到,就像生物总会从出生到死亡,总会繁衍后代。这些,都是“大自然“为生物强加了这些宿命,为了得到更多的可能性,而这个过程具体如何发展,则是由生物自己控制,自己发展,并不会由别人控制。

四、关于进化

为了让人造物具有更强大的能力,需要不断发展改进人造物,而怎么样的方式才是改进人造物最好的方式呢?KK认为,应该学习自然界的进化,实现人工进化,找到进化的真正模式、规律,让人造物以进化或者说人工进化的方式,不断发展,以达到生物化的程度。在书中有一个“大千图书馆”的形容,让我觉得非常有趣。KK把这个图书馆当做一个形式库,自然界中所有的形式都在这个图书馆中收录。而在图书馆中找寻的方法就是通过进化。第一次看到这个形容就觉得很有趣,很形象。自然中的生物发生进化,产生了改变,就像是一本书,多加了一个字或者修改了某个字一样。成为了另一本书,就像在图书馆中找书一样。更有趣的是,作者把选择(自然选择)作为如何找到想要的书的方法。因为进化的随机性, 要想通过进化找到目标,几率很低。通过选择最符合自己目标的那个,再进化,再选择,可以比纯进化的方式更快速的找到我们的目标。再使用这种方式,去发展人造物,让人造物自己进化,随机进化,我们去进行选择,得出能符合我们要求的人造物。同时,可以使用竞争的方式提升进化的速率,类似于共同进化,为人造物的进化设定一个竞争的方向,让人造物加速的向这个方向进化。感觉这对于人造物的发展可能真是最好的方式,因为这种靠人造物进化的方式,是开放的。而靠人类设计,总会局限在人类的知识体系内,遇到人类掌握的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机器的发展就会遇到瓶颈。而进化的方式则不然,随机性导致无限的可能,机器将会进化成的样子,我们无法想象,那肯定也不仅仅在我们了解的知识体系内,可能会造出超出我们想象的智能,一种真正的生物。其实,光从创造物的角度,进化的方式确实应该是正途。就拿人类来说,也是从单细胞生物,不停的进化,而形成我们现在的智能,而不是由谁直接设计创造出来的。确立了进化的发展方式后,我们对于进化本身也要提高认识。现在我们所了解的进化,主要源自达尔文进化论,但自然中却有许多达尔文进化论无法解释之处(“跳变论”,“共生”,“定向异变”等等)。所以,不能局限于现有的进化的认识中,要不断扩展对进化的认识。同时,在进化的历程中,进化本身也在进化。譬如进化的选择个体,从之前的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到生物,或许之后会到“群选择”的层级。KK把生物物种看做进化的副产品,进化把这些物种当做自己的培养基,让进化不断进化。KK关于进化的认识,都给了人工进化的发展以指引。譬如进化本身是缓慢的嘛,而采用竞争的方式,则可以帮助人工进化提高进化速率。同时,也可以在进化的过程中,提高进化选择的层级,也就是实现进化的进化,也就提升了人工进化的速率,人工进化越完善,人造物接近生物就越快。

五、关于自我调配

KK从生态系统的发展历程中分析,得到生态系统的进化是不断的从一个稳定状态到另一个稳定状态,从而得出持续的微变化的结论。不光是生态系统,应该是任何的活系统,都处于持续的变化中。比如人体的新陈代谢, 细胞不断的诞生死亡 ,也就是一个持续的变化。既然所有的活系统都是处于持续的变化中,而生命又是处于大大小小的活系统中,那么,适应变化就成了生命需要做的重要的一件事。KK用了一个词,自我调配,来表示生命的这种适应能力。这个能力是生命核心的能力之一。所以,在KK的新生物文化中,人造物当然也得有自我调配能力。人造物能完成很多事情确实重要,但人造物不能脱离环境,不能脱离人造生态。人造物要学会适应环境,具备了生物中的适应力、自我调节力,才能在环境的变化中生存下去。就拿现在的机器模式来说,如果现在插座由2口/3口,变成了4口插座,如果机器不适应这个插座,那么机器就无法工作,就相当于被环境所淘汰。所以,可以看出适应能力有多么重要,如果不具备自我调配能力,不能够适应环境,那将无法在环境中生存,长此以往带来的就必要是被环境所淘汰。有一个说法是进化就是适应环境的过程,由此也体现出适应性的重要了。

六、感悟不足之处

本次阅读,KK的许多思想都让我耳目一新,甚至一个小章节中都有好几个点让我停下来仔细思考。合上书后,开始根据自己的印象,搭建整本书的框架。我总结关键词,按照KK的分布式和包容结构的思想搭建框架。这个过程,让我觉得很有趣,在读完书后,马上实践KK所推崇的方式,让我感觉有种与KK一起搭建此书框架的感觉。但是这个框架难免局限于自己的理解,有些不理解的地方,就不能在这个框架中体现,就比如书中第十三章上帝的游戏,我一直无法理解KK想表达的思想。在这一章中,KK描述了《上帝也疯狂2》这个上帝视角创造世界的游戏,又描述了对于虚拟现实的想象,还讲述了军队等采取仿真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及一个自改变的文字游戏。我反复读了2,3遍,但始终无法看到整章的主旨,虽然KK在章节末尾表达了他对“放手”的希冀,但我仍无法理解KK在本章中描述这几个仿真方面的例子以及对虚拟现实的想象。我无法简单的理解为对虚拟现实的前瞻,如果仅仅是这样,与KK章节末尾点出“放手”的控制毫无关联。在读完全书之后,仍然无法很好的理解这章这是我最遗憾的地方,我决定把书放下一两个月后再来读这一章,希望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在这篇读后感中, 我选择了我感受最深的几个点来谈谈。写完之后感觉有点以偏概全,又对读后感进行了多次补充,增多了更多书中的细节。但是,结果却感觉把读后感改成了一篇全书总结,读起来多少有点看文档的感觉,让人没有去读这本书的欲望。所以,在读后感中,更多的是谈了一些自己理解较深,感悟较深的地方,其次则尽量多说一些细节。对于其他细节的地方,我在读后感后面附录了我对全书每个章节的总结。不仅希望读者能通过我的总结大概了解一下全书,也方便我自己日后重读这本书时,拿出这次的读后感和总结比对,获得更多新的体会。我在网上看到KK对这本书的描述,称如果一本书能 “过时“ ,那证明这本书的思想已经被完全吸收,他非常希望《失控》这本书能过时。那,我希望能通过多次的阅读理解,早日让这本书在我的书库中“过时“。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