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谈北京城市建设

转自湾区本地北京大哥、中央美院教授成老师:

老同学中央美术学院城市学院院长,谈北京城市建设。

前几天新闻说北京阜成门外的天意小商品市场要拆了,它应该是90年代建的,游乐场装饰风格的建筑。在北京各大大小小的小市场中,算挺好的,我去过2次,总是人山人海的。20多年了,人依然很多,说明它的功能依然,的确是老百姓所需要的。

比起拆掉几百年的城墙,拆掉一个20余年的建筑对我们来说不算什么。但是有没有想过,拆掉的仅仅是一个建筑吗?是否还同时拆掉了一段记忆?对在这附近长大,经常来这里买东西的人,对在这里发家,工作的老板,工人来说拆掉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建筑了。

几次路过王府井中央美术学院校址的时候,都情不自禁地想去看看。但是去看什么呢?去看面目全非,连一棵树都没有剩下的地方,又能看到什么呢?已经是物非人去的地方只能让我惆怅,失落与伤感。

这种感觉是什么?这就是文化!

哪怕你是第一次去欧洲的一座城市,迎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文化,历史的气息。磨得发亮的百年石子路,老旧的门把手,摆满鲜花的形态各异的窗户,街角的一个咖啡馆都有几十,甚至上百的历史,一个接一个的历史名人故居,让你不禁浮想联翩。

不否认这30年来,北京的城市建设成就。但是站在CBD的CCTV下面,除了感叹它巨大的体量,奇异的形状,个人的渺小,你还能体验到什么呢?

每当我们拆掉一栋楼,一栋建筑的时候,同时拆掉的也是一段记忆,一段文化。拆多了,北京的文化就没了,就是王中说的,城市的“灵魂”没了。

年轻的时候,什么都喜欢新的,不明白老物件的涵义。慢慢的明白了老的不一定是不好的,新的不一定是好的。因为年轻的时候不明白器物里所孕育的人文内涵。舍得拆北京老房子的人无非是三种人:一是外地人,对北京很陌生,当然对北京也就没有情感。二是文化感觉冷漠的人,如果是一个人文情怀浓重的人,即使是第一次来到一个地方,看到古老的建筑,他必然是欣赏与敬畏,不可能,也不忍心把它拆掉。三是经济动物,也许他很有文化,很有情怀。但是在经济利益面前,一切都可以放弃,包括文化与情怀。

前门大街的改造工程,说是改造,实际上是新建。因为除了一个老房子表面以外,里面都是钢筋水泥,墙是贴上去的假砖片儿,一切的一切都与老前门大街没有任何关系。与其说是老前门大街,不如说是横店电影城里的布景。在这样的老前门大街走一趟,真的是非常难受,就像是在逛假冒商品一条街一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授谈北京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