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延时的分类

在分组交换网络中,当分组从一个节点(主机或路由器)沿着通信链路到达后续节点(主机或路由器)时,该分组在沿途的每个节点上经历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时延,包括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传输时延传播时延,这些时延的和就是节点总时延。

下面我们以下图为例对以上提到的四种类型的时延进行介绍。

网络延时的分类_第1张图片

假定一个分组从上游节点通过路由器A向路由器B发送,我们的目标是在路由器A处刻画节点时延。值得注意的是,路由器A具有通往路由器B的出链路,且该链路前端有一个输出缓存,也称为输出队列。当分组从上游节点到达路由器A时,路由器A检查该分组的首部以决定它的出链路,并将其导向该出链路。仅当在该链路上没有其他分组排在这个输出队列中时,才能不需等待直接在这条链路上传输分组;而如果该链路当前正忙或有其他分组已经在该链路上排队,则新到达的分组将加入队列中等待传输。

 

处理时延

检查分组首部和决定该分组导向哪条出链路所需的时间是处理时延的一部分。当然处理时延也能包含其他因素,如检查比特级别的差错所需的时间(该差错出现在从上游节点向路由器A传输这些分组比特的过程中)。高速路由器的处理时延通常是微秒或更低的数量级。在这种节点处理之后,路由器将该分组引向通往路由器B链路之前的队列。

排队时延

当分组在输出队列中等待传输时,需要经历排队时延。分组的排队时延长度取决于先期到达的正在排队等待向出链路传输的分组数量。如果该队列是空的,并且当前没有其他分组正在传输,则该分组的排队时延为0。而如果网络流量很大,并且许多其他分组也在等待传输,则分组的排队时延会比较长,在网络流量强度很大时,输出队列甚至会发生溢出,分组会被丢弃(即丢包)。实际的排队时延可能是毫秒到微秒量级。

那什么时候排队时延大,什么时候不大呢?事实上,排队时延取决于流量到达的速率、链路的传输速率以及到达流量的性质(即流量是周期性到达还是以突发形式到达)。为了更深入的领会某些要点,我们用a表示分组到达队列的平均速率(a的单位为分组/秒,即pkt/s),R为链路传输速率(即从输出队列中推出比特的速率,以bps为单位)。简单起见,假定所有的分组都是由L个比特组成,则比特到达输出队列的平均速率为La bps。最后,假定该队列非常大,能容纳无限数量的比特。我们将La/R称为流量强度,它在估计排队时延的范围方面经常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La/R > 1,则比特到达队列的平均速率超过从该队列传输出去的速率,在这种情况下,队列将趋向于无限增长,排队时延趋向于无穷大。因此,流量工程中的一条金科玉律是:设计系统时流量强度不能大于1!!!             -------> 流量控制 & 拥塞控制

在前面的讨论中,为了方便,我们假设队列能够容纳无限数量的比特,但现实中,分组交换机(路由器或链路层交换机)的输出队列只有有限的容量。因此随着流量强度接近1,排队时延并不真正趋向于无穷大,相反,到达的分组将发现一个满的队列,由于没有地方存储这个分组,交换机将丢弃该分组,也就是俗称的网络丢包。丢失的分组可能基于端到端的原则重传,以确保所有的数据最终从源传送到了目的地。

传输时延

假定分组以先到先服务的方式传输,且仅当所有前期已经到达的分组都已经传输完成后才能传输后期到达的分组。我们用L比特表示该分组的长度,用R bps表示从路由器A到路由器B的链路传输速率,那么传输时延为L/R。这是将分组的所有比特推向链路(即传输,或者说发射)所需的时间。实际的传输时延通常在毫秒到微秒量级。

传播时延

一旦一个比特被推向链路,该比特需要沿链路向路由器B传播。从该链路的起点到路由器B传播所需要的时间即为传播时延。该比特以链路的传播速率传播,而链路的传播速率则取决于所使用的物理媒体(即光纤、双绞铜线等),其速率范围为2*10^8~3*10^8m/s。传播时延等于两台路由器之间的距离除以传播速率。在广域网中,传播时延为毫秒量级。

 

传输时延与传播时延的比较

传输时延是路由器推出分组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分组长度和链路传输速率的函数,与两台路由器之间的距离无关;而传播时延则是一个比特从一台路由器传播到另一台路由器所需要的时间,它是两台路由器之间距离的函数,与分组长度或链路传播速率无关。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