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革命

探索文化,从家庭与家族关系入手,即从性别与家庭的角色结构上着眼。

核心家庭是在资产阶级和各种个人主义思想兴起的影响下,才于19世纪至20世纪逐渐脱离原有较大家庭与家族单位,进而演变成西方社会的标准形式。

核心家庭并不属于现代,它是人性所在的家庭所有。

近现代离婚率高,并非过去人们相爱度高,而是被给予离婚的机会高,尤其是女性。

独居者人数逐渐上升。当我们被给予了个人空间权时,有些人宁愿选择独身,成为自己。

公众对性行为,性伙伴以及生殖关系观念的巨大改变,与家庭危机有着极大的关系。(异性恋这个被人世所限定的纽带被打破后,各种人的性爱观也被解放)

传统势力高,如罗马天主教会,东亚的日本韩国等离婚率低。伊比利亚半岛和意大利以及拉丁美洲在内,也低(在不太发达的地区,人们的这种平等,以爱为主的爱情观或者婚姻观未被普及。)

青少年强势文化。

60-70年代的唱片多被年轻人买去(他们享受了老一代人所没有接受过的新文化契机。)

英雄的年轻岁月,与其肉体生命同时终结,所以在这种理念下,那时的青少年多爱折腾自己的生命,耗尽自己的青春,然后留着以后回忆。

青少年自我意识增长,其对社会的进步与变动有大的影响。他们是社会文化尤其是新文化主要参与者,他们接受新信息与消化新信息的能力比任何人都高,自然他们也是产生新信息的一群。

直到70年代,战后世界完全掌握在看老人手里(他们是过渡时期的象征)

欣欣向荣的化妆品业,护发用品业,个人清洁品业,更受年轻消费者欢迎。比源于少数发达国家的财富积累。(年轻人注重个人比任何时代都厉害,也是因为其在前辈人的经济支持下未直接参与社会,从而未被现实世界的各种墙壁所撞钝,保持一份理想与天真之心)

父母教给孩子的东西越来越少(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信息越来越不适应新的时代,旧观念思想经验迟早会成为过去式,一切还得年轻人自己去做。包括学习做人,如何思考,如何决策,如何爱与被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传承文化的关系被打破,权威被打破,当父母的思想不被接受,落时的,以及永恒的–道德感,子女一方面成为自己的主人也成为自己的奴隶)

青少年文化的国际化现象(世界连接在一起成为前提)。牛仔摇滚之风(当然,能欣赏在一起,说明有相同的价值观,说明那一代的年轻人受父辈的影响。同样新事物的出现并不分任何价值观立场,比起后来附加的意义,在当时它的出现直接是触及人心的,人的普遍的基本的感情的,所以能被年轻人集体接受欣赏)

年轻人的反文化沙文心态(对旧的否定与反叛),他们非常欢迎来自加勒比海、拉丁美洲的风格,80年代开始,更对非洲风情情有独钟。

校园,这个年轻人聚集地,对新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有着极为重要的阵地作用。

男孩子们有大手笔花费的习惯如烟酒,早期女孩子比较节俭,后来少女们的消费实力显现出来,衣服,化妆品等(被解放了的女性对自己的投资与关注)

从60年代开始,家有青少年的父母都深深感受此中问题的尖锐以及严重性。(在此时代,是旧时代与新时代纽带的破裂。)

上下两代,唯一的共同经验,可能一起经历了一场国家大战(甚至连国家大战可能都没有。在后期,父辈与子辈之所以没有共同语言是因为社会环境无法提供共同的经验以及共同的信息,他们的意识思想交汇出现了断片。以前是由于熟悉于同一基本停滞的社会场景里,年轻人的思想无多大更新。以后是因为社会场景迅速变化,年轻人的思想意识时时更新,父母一代由于保守传统等心态又永远停留在自己的适宜区–此区属于当时情景所有,因此显得落时笨拙与僵硬,所以父母与子女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也是为什么青少年普遍叛逆,普遍没有归属感的原因,因为父母的思维系统与他们的思维系统非一类。但社会道德又要求子顺从父,也就是父母的思想强制性的加到孩子的身上–读书,上学,找个好工作...总之一切过来人之言,求安稳–年轻人又没学到共情,无法理解父母的苦心,自然大情绪,大逃离,大拒绝,大叛逆,甚至视父母为敌人,最终闹的不可开交。)

对年轻人而言,国会是一架政治机器而已,怎么叫他了解老一辈曾将国会斗争作为争取自由的象征的感受。(这一代年轻人普遍失去了信任感与信仰感,被给予了太多物质,接受了太多信息,脑子是杂的,他们不需要为了生存去斗争,为了斗争而产生一系列的理想话语或政治话语。信仰这东西在过去本身是一个虚假的套,套着人们渴求生存的种种利益内容。当生存不再受到威胁,并能随时享受娱乐与文化,谁还需要理想与信仰?)

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成长信息,只能从网络里同龄人那里寻找养料,然而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信息垃圾场,各种杂乱的思想意识,人的情绪的积极与正面,人性深出的阴暗与光明都在里头流窜,无人引导的年轻人恰好接受到什么便会成为什么样子。而在那个理解力与思考力不深的阶段,极端与情绪化的东西能吸引他们,包括扭曲的性爱观,道德观等。

帝国时代,平民艺术兴起,大众市场性的娱乐精华电影,此两项新艺术形式的蓬勃发展冲击之下,文化影响首次有系统地自下而上发动。(简单心灵里的人的最真感情欲望与最假的社会粗俗粉饰)

当时好莱坞制作道德规范还可执行。

两战期间,精英文化还占有重要比重。50年代,新盎格鲁撒克逊青年开始从底层兴起的文化中获得养料,音乐,衣着,语言。摇滚乐。(年轻人与父辈的思想理念从那时候起就有差距的嫌疑,他们更不拘一格,少偏见多尝试。)

英国年轻上流男女改用接近伦敦一带工人阶级腔调,说脏话粗话(没有自我风格前被普遍大众文化吸引。美国的价值文明对现代的年轻人有什么影响?因为过去的都是差的,新的自然都是好的,这种心态下,年轻人往往追寻的不是内心的感情与美感,而是跟随主流的时尚。)

同性恋亚文化对流行时装以及艺术风尚起了带头作用。

60.70年代的性爱观,毒品或伪同性恋–非基于爱的,性爱或毒品是革命,是一种反抗象征,是一种自我独特宣言(忘记了其基本内涵,即人与人毫无功利的爱,知保留了欲。)

60.70年代大毁灭,中国,国际。年轻人打碎了旧有的一切束缚,同时丢掉了旧有的真心,带着一颗欲望膨胀的生机勃勃心,去寻找所谓的真。

60年代,可卡因需求量大增,贩毒暴利,首次使得作奸犯科成为大手笔经营的大事业(传统犯罪的更新换代)

社会中人的角色一脉传承,外头的皮一层层换了,但里头的实质却永存。(二元论)

旧秩序脉络的存在,对贫苦人尤其重要,因为亲族邻里的济助扶贫是人在变动世界里生存成功不可或缺的助力。在第三世界多数地区,亲族邻里的网络更是一切资源的汇集,包括信息的提供,劳力的分工,人力与资本的共同来源,储蓄功能机制,以及保障社会福利安全的合作系统。(人与人的基本交往由于两重因素,一是感情,二是利益。在物质并不充足下,人的社交关系简单,需求简单,人反而注重感情。或者为着共同的为数不多的利益,又无其他东西类似金钱可替代下,需要加强感情来彼此合作。在物质稍微充足且想更多的欲望下,人的社会网络复杂起来,需求繁多,人与人关系利益主导占大多数,感情却很难再找到。第三阶段大约是物质足够,人满足,社会网络清晰简单,人与人的交往利益不再占主要成分,人的感情自然会成为真实的)

日本80年代经济大繁荣。

只有个人,没有社会。70年代,盎格鲁撒克逊社会革命家见到精神病以及弱智者见到他们的悲惨待遇还想让社区邻里照顾他们。然而,西方社会都市里,已没有共同生活彼此扶助的社区邻里挑起这个责任了,家族关系也荡然无存(人与人的利益为主导致的价值观便是,创造大价值的人被视为有力资源–明星,他们被推崇关注热爱,创造低价值的人被视为废物低等人–环卫工人,流浪汉,乞丐,被蔑视,抛弃,隔离。社会的功利性在于,将低创造者隔离于主流,让主流忽视掉他们–监狱,精神病院,老人院,孤儿院等,不会有道德负担,不在乎里头环境的安全健康与否,只关注他们是否被隔离起来这个行动。)

传统家庭不仅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更是社会合作的经济机制,是维系农业社会,以及早期工业经济(地方住与全球性)的主力。(在当时自然资源未被广泛利用前,人力是最主要的发展资源。所以那时候的人不需要有面貌,不需要有个性,不需要有特性。自然资源被利用,大机器被引进,人开始被解放,于是逐渐的他们有了模样与特性。然后后期,人又成为生产与消费一环的角色,半显露的面貌被定格,所以当下的我们一方面是半个人,一方面是半个机器)。

非经济群体的密切团结逐渐受到破坏,其中的道德关系也随之不存。

传统家庭的角色要求的人的面目与现代家庭需要的人的面貌是对立的或者说矛盾的。(一个女性想成为女强人,又想成为一个好母亲,即使她内心想,也努力做了,但她始终是一个人,精力力气有限,仅在此两者事物上就让她精疲力尽,更何况还有妻子的角色等等。爱与利益欲望不可能完全获得。人总要舍弃一些。)

贫民窟。

传统规范消失,认同性政治意识消失。人不容易形成立场,人又很容易形成立场。

文化宫变革冲击之大,居于旧资本主义心脏地带的都市型“工业市场经济”自然感受最深(还有后来步入工业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他们现在所经历的变革与纽带断裂正好是60.70年代欧洲北美国家所经历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化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