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体系、内容与教育原则、教学方法的讨论

  利用假期,完成了拖了很久的稿约,也是“导教班”(见《短训学习录系列博文链接》)的延续作业,免费出版,这是编辑部的支持了。投稿后,却意外地要求按另一个思路修改。编辑部的观点是对的,但我也想坚持写自己的感受。几次的讨论下来,编辑部接受了我的观点。回顾几封信件,我想说的是,高校教师除了关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之外,事关教育原则、教学方法的实施,是一个更需要关注的领域。

  我的文章,在正式发表后会转载。摘要及标题如下:

摘  要:围绕“计算机问题求解”课程深度引导、自我探索、理论严密、训练充分的理念,结合在地方性院校教学工作的实际,讨论了培养问题求解能力、引导学生问出问题、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以及编织个性化知识体系的问题。
	1  培养问题求解能力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2  引导学生问出问题
	3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4  帮助学生编织知识体系
	结语

  得到的评审意见是:

  文章两处硬伤:
  1)既然是工作启发,要有具体课程作支撑,请作者就自己的一门课为例,始终贯穿文章,既有纲,又有实例支撑,文章才完整。
  2)单列一节,叙述你校在这方面的改革思路或拟实施的措施。
  文章需要重新检查修改情况。

  思考后,我决定不做大改,回复道:    
  感谢编辑老师提出的意见。
  该文是在参加导教班过程中的体会(见http://blog.csdn.net/sxhelijian/article/details/10162925中的相关链接),在几个月之后,再阅读陈老师他们团队的一些文章,重新编排和组织相关话题之后写成,是个人的体会。收到评审意见后再读这些文字,有空和范的嫌疑,但这来自于我的教育观念(见《大学中教与学的几个话题》中第一部分“教育和教学不是一码事,教学和上课不是一码事,上课和讲课不是一码事”的认识)和我投入做的一些事情(见《我对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一些问题的看法》中最后一部分提到了我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社团解决教学辅导力量缺乏问题、让大一的学生会编程”的工作)。或许由于我这样想过和这样做了,在这些空和范的问题上更想写些文字,然后有了相关文字的积累和投稿的文章。其实在专业教师中,恰好是不少人将这些教学理念类的东西当作了真的是空和范的东西,造成了教育规律不能落地,在专业教育中处处受制。
  在导教班上,我确实没有将所学局限在自己教的课程中,而是着眼体会学科体系,思考几位教授将要解决的问题、思维方式、手段、教育规律的结合。而且,导教班中综合性的课程,在我所在学校,以及我所教的课程中,并不能够立刻复制,我认为这也不是导教班的初衷。参加导教班,对我而言最重要的还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所以我将“问题求解”课的教学理念作为主线),以及在把握学科发展、将教育理论落地找到了感觉和共鸣。作为一线的教师,这些启发将深刻地影响今后的工作,要落实到一门课程中,还需要时间去再实践和再总结。
  此为说明。考虑到按照复审意见修改,是完全从另一个角度立意,且还不到时候,我决定暂不修改。“完整”的文章等到再有积累后再写并投稿。近期也还向贵刊投出了《用博客交作业——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模式探索》,但这些工作先于参加导教班,且不适宜于作为这个系列专栏的文章,当一般论文投稿了。对于《“问题求解”课对我的教学工作启发》,我力求的是将“问题求解”课的理念尽量与我的教学工作(不限于课程)结合,所选取的话题也是很多一线教师的困惑。因为选题为“对我的”教学工作启发,第一人称用得多了,这是您未指出的另一个伤。如果上述说明能得到认可,我可以在文字方面做些修改。
  接到邮件通知时在老家没有工作条件,春节后作此回复,耽误时间了。致歉之余,再次感谢您提出的指导意见。

  心中不安于不知编辑部是否接受我的观点,我做好了不被录用的准备。这篇文章,我不想做成凑数的文章,即使有人不爱看,也要发表自己的观点。
  收到的回复是:
贺老师,您好!
  我负责此专题的稿子,专题所有稿件最后都要发给专题主持人陈老师审核。我也是遵循陈老师对专题的期望“我希望作者们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在改革推广方面有些新东西。可能这项改革跨度比较大,大家还有一个适应过程。”——所以编辑部多少仍期望您将具体课程或课程体系的改革构想融到文章的部分章节中。
  附件中的一些批注,说到底还是期望您能有所补充。至于语言文字问题,在录用后,编辑加工时我们会处理的。谢谢!

  我将论文修改了一遍,尽可能按编辑要求做了些改变,还有些文字方面的调整,但没有在结构和立意上大改,最后做了解释。
  对于教学改革中的问题,我认为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看:(1)教育规律的问题,很大,包括心理、认知、政策、制度等;(2)专业教育中的课程体系;(3)课程内容;(4)教学实施方法。作为一线教师,几个方面都应该关注,而实际的工作,以(3)(4)两个方面为重。
  我写的总结,着眼点在(4)上,并且总是盯到课程教学上的(尽管不是针对哪门课),其中用到了(1)中的观点,这些观点有我平时的积累,主要针对的是导教班对我有启发的部分。不知是否参加了导教班,更想让关注的是(2)和(3),学习先行者怎样设置的课程,课程里面讲了些什么。这方面的收获有,效仿需要有条件,但引起我更多共鸣的是(1)和(4),这方面的拓展却是最现实。
  对于“(2)课程体系”方面。这不是由我决定的事情。如果你读过我上封信中的链接,就知道了目前我在这方面更大的失望。导教班归来,我已经将学习情况在学院大会做过汇报,个人在这方面有的设想,只能是空谈。当领导的眼光往这边看时,我会发挥作用的。
  对于“(3)课程”方面,这是我说了算的地盘,但要采取的措施和想法需要与培养目标、学生的特点结合。陈老师的期望中谈到了“改革跨度比较大”的问题,而我想补充,在课程层面,更需要“细致、周全、适宜的工作”。想法有不少,零星的也已经体现进了教学中,但是,我不想写未经实践过的想法,而“导教班启示我,将课程内容做了XX方面的调整”这样的话题,加入到我写的总结中,一是与整体主题不合,二是我要写出的这方面的东西,自认为尚无传播价值,有些想法可能自己都不会实施,这要视条件和时机而定。
  于是,我还是着重在(4)方面对我的启发。而实际上,我觉得这个价值更大。在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中,可能985的大学情况好很多,我所在的这个层次的学校中,有大批的学生学习不在状态,问题不是出在课程体系、课程的内容有多么的不合理(尽管问题不少),而是老师们在实施中,方法、理念上的落后,甚至是对学生特点的视而不见。精心设置的课程,是从学科和教的角度入手的,但在学生变异的学习目标、走样的学习方法中,并不能发挥作用。我这样说同行和学生,有诸多不妥。学生需要改变的,不止在专业,在学习上。而教师要起的作用,不仅是课程、讲课。很多同行是认为对于“学生不学”的问题,“我没有办法”,“这不是我的事”。至于能认识到“学生不想学”问题的背后有什么,我们能做什么的就更少了。而能沉下心来解决“学生不会学”问题的,还有多少呢?专业教育中,是时候关注这个话题了。形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很复杂,但工作需要一线教师做。在外语专业中,专门有一个专业方向,就叫“教学法”。计算机类专业现已经这么大,存在的问题又这么多,我关注的话题大概与此类似。我是选择了直接面对教学一线,或者是在学生学习层面做工作了,这种选择很另类,但叫好不叫座。我在博客中写的文字很多,但正式发表很少,这方面的文字不受重视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甚至是,我铁了心在教学一线做与指挥棒所指不相干的事,直接写文字给学生、初入职场的人看,而不是写用于和同行交流的文字,给我的映像,大家顾不上看这样的文字。
  离题有些远了。作为教师的工作,大都是以课程为载体做的。我的做法是,一门相对成熟的课程,效果不佳并不主要是因为其体系和内容,而是在教法上下功夫,以改变学生学习态度,改善学生学习方法为手段,课程内容的调整,都是技巧层面的微小调整。交流理念和方法(不见得一定有实例,邯郸学步的事情见得太多了),我认为是很重要的事情。上导教班的过程,我是这样思考和观摩下来的,总结性文字也就这样写了。
  写了这么多,有些为无能力写出您期望的总结开脱的味道。再次提交的修改中,尽力加了些和课程相关的元素,但远不能达到您的要求,请见谅。如果在陈老师那里,觉得没有发表的价值,那我也不会有什么怨言。而这样不能具体到课程的文字,如果能对大家有些启示,那是更好的事了。
  下面是对您批注中的两个问题的直接答复:
  “还是需要把您做的东西写出来”——我得意的工作是我的学生一年随我可以写出一万行代码、全年义务给全国的大学生作成长指导、组织学生专业社团改善学风,解决助教缺乏问题三个主要方面,并不能和导教班有直接联系,做法上很简单,但做起来靠坚持,靠在细微之处的关注,不知如何拼到这篇文章中。我将陆续写出可以和同行交流的文字专门投稿。
  “对您校课程或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些想法,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初步的构想也是收获,或者提出不适合您现在课程的某些观点也行。这些需要体现在文章中。陈道蓄老师一再强调他更期望看到的是“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在改革推广方面有些新东西”——我校在我能涉及到的课程和课程体系方面,尚没有进一步向前工作的时机。陈老师课程的理念是最精髓的部分,导教班中为这些理念的落实做了示范,我也将这些理念吸收下来,运用到我的教学中,体现到具体的教学方法中。这是本文的主题。导教班中也传达出了不少大家认为“没有办法”的事情的可能性,这给我们在自己的实践中前行的勇气。我在文章也写出了这层意思。
  最后感谢您提出的意见和指导,这样的讨论让我有了上述教学改革四方面的思考,不当之处,还请继续给以指正。	

  过了几天,得到的通知是被录用。这样的过程显得有些起伏,但通过讨论,梳理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是一件很舒心的事情。希望我的总结,能够引起大家更多的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IT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