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理解:谦逊是一种能力,谦逊绝非软弱
盲人摸象、目中无人、坐井观天。
谦逊来自愿意观察、认清和拥抱现实,来自愿意打开自我。
傲慢与谦逊,谦逊是一种能力,谦逊绝非软弱。
自己了解到的信息都是极其有限的,根本无法把握全貌。收集不同的意见,接受不同的观点,乐观对待不同。
沟通中控制住表达、指导的冲动,只听不说。尊重对方,先理解对方,真正看到人、尊重人。
踏上管理之旅,意味着要做出根本性的调整(这一调整不需耗费大量的精力,而是改变观念和思维)
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行为背后潜在的假设,愿意接受“这些假设仅仅是假设,过去曾经有效,现在已经需要调整“。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也是这么复杂。
https://www.sohu.com/a/409138447_183012?spm=smpc.author.fd-d.9.1596203634937aBOQnC2
与我们惯性思维不同,在沙因的观念中,谦逊并不仅是一种美德,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和自我修炼习得的一种能力。
谦逊的缺失归根于对期认知的三个知识盲区。只有清楚的认识并直面它们,谦逊的“美德”才可能不断增加。
对于管理者来说,沙因先生的作品绝对不容错过。老爷子93岁,是组织发展领域的泰山北斗。同时代的管理大师像本尼斯、阿吉里斯等都已经驾鹤西去,沙因是硕果仅存的大师。
而且到了晚年,老爷子化繁为简,选取了帮助(Helping)、谦逊(Humble)这样极其朴素的关键词,作为从根本上改善管理的有力杠杆。微言大义,需要细细体会。
在咱们的语境当中,谦逊是一种美德。如果带着这样的思维惯性去读沙因的作品,容易与老爷子的思想擦肩而过。
在沙因的语境当中,谦逊是一种能力。谦逊的缺乏并非品德问题,而是认知存在盲区。如果改善认知、拥抱现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谦逊的人,从而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提升管理的成效。
有哪些认知的盲区,会导致人们的傲慢而非谦逊呢?我想从三个成语来说一说。这些成语,小的时候觉得它们是提醒我们,少犯一些类似的错误;后来才发现,它们不是对错误的提醒,而是对“惨淡”现实的揭示。
盲人摸象
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不需要解释。通常人们认为,这个成语提醒我们看问题要更全面。实际上,它揭示了一个惨淡的现实:我们每个人,跟盲人没有什么区别。我们认知这个世界,就如同盲人摸象一般, 自己了解到的信息都是极其有限的,根本无法把握全貌。
能够认清和接受这个事实,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接纳不同的观点。通常不同的观点会被我们置于对立面。实际上,不同的观点并非对立面,而是揭示了这个复杂世界的其他侧面,你忽视的、不了解的那些面。
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升起更多的包容和宽容,更从容地对待不同的意见,甚至乐于见到不同的意见。
《原则》作者达里欧说:
接受盲人摸象的现实,未必是坏事情,因为我们走出了幻象。《原则》的作者达里欧就是如此。
他在日常管理中的对策是,尽量收集不同的意见。“在决策讨论的过程中,我并不关注我的意见是不是最好的,而更关注哪个意见是最好的。我们要把它选出来。”
你也可以看到, 谦逊绝非软弱。
目中无人
这个成语更刺激。如果在沟通中用到,基本上就是吵架的节奏了。我们通常会厌恶目中无人的人,殊不知“目中无人”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常态。
想一想,在日常的沟通当中,我们是花了更多的心思去理解对方的想法、情绪,还是在别人说话的时候满脑子都是“我一会要说点什么”?
哈佛大学谈判小组一项持续15年的研究发现,面对冲突的情形,人们在沟通中几乎无一例外都会犯的严重错误,就是上来就假定:我是对的,错的是你。因此很自然地,就想把沟通变成一个单向说服的过程。
与表面上颐指气使、不可一世的糟糕行为相比,更难对付的敌人潜藏在我们的内心:“我”没有太多兴趣深入了解你,我希望你认真了解我。这是常态,这是真正的“目中无人”。
仅仅是沟通中真正倾听对方,就可能产生惊人的效果。早在1930年代就有研究发现,如果主管在与下属的沟通中控制住表达、指导的冲动,只听不说,一周后这些员工都表示“工作环境发生了根本的改善”!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许就可以在沟通中控制一下自己表达的欲望,把心思放在对方身上,避免“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微软CEO纳德拉:
对带领微软重回世界之巅的纳德拉而言,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是应聘微软时,面试官问了他一个问题:假如在路上看到一个弃婴,你第一时间会做什么?
纳德拉不假思索地回答:打911。面试结束之后,面试官拍着他的肩膀说,小伙子,如果在路上看到一个弃婴,我们也许应该先把他/她抱起来。
纳德拉深受触动,自此开始改变。在领导微软艰难变革的过程中,真正看到人、尊重人,是他一以贯之的原则,也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坐井观天
关于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我在课堂上会讲一个略显夸张的版本。
坐井观天这个故事的结局是,鸟儿到井底抓住青蛙,把它带出了井口。青蛙第一次看到无垠的碧空,震惊、恐惧……以至于吐血而亡。临终之前它交代鸟儿,不要让自己的子孙离开井底,以免落得跟自己一样的悲惨下场。
我们可能会嘲笑这只青蛙。实际上,我们跟它没有任何区别,甚至有过之而不及。至少它还愿意让鸟儿把自己带出井口,现实中很多人会使出“千斤坠”的功夫,或者鸵鸟一般把头埋到沙子里,远离那些跟自己观念不同的事实。
青蛙受限于有形的井壁,我们受限于无形的心智,以及对拥抱新现实的恐惧。似乎接受现实就是挑战了自己的价值观,伤害了自尊心。
大可不必。
比如,对于走上管理职位的技术高手而言,有一个常见的念头,“管理是有点浪费时间和精力的杂事儿“。当大家认识到,踏上管理之旅,意味着要做出根本性的调整(这一调整不需耗费大量的精力,而是改变观念和思维):看似有点麻烦的选人、安排工作、跟进、反馈等等,是自己正儿八经的“业务”。很多管理中不必要的烦恼,就会迎刃而解。
我们需要的是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行为背后潜在的假设,愿意接受“这些假设仅仅是假设,过去曾经有效,现在已经需要调整“。
GE传奇CEO韦尔奇:
韦尔奇上任之初,提出了数一数二的战略。凡是做不到行业数一数二的,必须退出。这一决定让GE的业绩突飞猛进。
十几年之后,数一数二成为GE增长的障碍。业务单元的领导者通过“巧妙”地定义行业,以让自己正好处于数一数二的位置。一位外来的客人“莽撞”地揭示了这一事实。几经斟酌,管理层胆战心惊地把客人的观点报告给了尤里奇。自己引以为豪的理念成了公司发展的障碍,尤里奇能接受吗?
尤里奇非常高兴,马上自己亲自宣布废除数一数二的战略,并要求各业务单元重新定义行业,并提出要求:现有的业务在“新”行业中的占有率不超过10%。
GE在之后的五年中业务规模翻了一番。
谦逊是美德,更是人人可习得的能力。谦逊来自愿意观察、认清和拥抱现实,来自愿意打开自我。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也是这么复杂。
作者:康至军,《德鲁克论管理》译者,《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实践》审校,20年高管实践与咨询经验。
来源:12个德鲁克(ID:peterdrucker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