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漪老师《晋祠》课堂实录

《晋祠》一课的开头,于漪老师就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说出祖国各种著名风景名胜的环节。

在学生念出的一个个耳熟能详的风景中,我们眼前仿佛也走过那一个个画面。这个环节很美。首先学生“能带着一种积极的、高涨的、激动的情绪来从事学习”。

学生挨个轮流说,必定要经过思维情绪的调动,在头脑中要进行选择,要做好发言准备(即使只站起来说一个地名)。学生们小小的心开始因这个环节而雀跃起来,边听着同学说,边在头脑中游览祖国美好的山河景观,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答案。因为说过的不能重复,这又促进了学生在头脑中继续搜索。这里体现了“开动脑筋思考,认真地主动地投入读、写、听、说的训练之中”。

一下子,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就被集中起来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也被带到一个肥沃丰美的境界。

课堂教学的细节,也体现了于漪老师高超的教学水平。

在《晋祠》的课堂中,于漪老师十分专注地听学生发言。与此相似,2016年11月在四川师范大学听李华平教授上《关雎》一课,在课前,他跟学生们聊天,在他们的对话中,李教授不断说出“哦,我明白了……”“哦,我知道了……”,然后扣住学生的话,把他们引向诗经的表现手法和内容理解。

这既是对学生的关注,又是在促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高涨的学习情绪。在他们课前的引导中,都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关怀的情意,教师对祖国灿烂文化与智慧结晶的眷恋与热爱。

《晋祠》课例中的另一个环节也让人印象深刻。于漪老师请学生把《中国名胜词典》中“晋祠”的解说条目与课文对晋祠的描写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表达的不同。于老师在教《唐雎不辱使命》时,也有这么一个类似的环节:

师:《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究竟是怎样一本书?我想让同学们认识一下,因为“重复是学习的母亲”,要知道《战国策》,你可以从《辞海》的历史分册里面去找(出示:《辞海》),可以到《中国历史大词典》里去找(出示:《中国历史大词典》),也可以到《大学语文》里面去找(出示:《大学语文》),现在我们分别请三位同学找一找(将书发给三位同学)……

对比自己的教学,不禁很惭愧——如果是自己上这课,绝对就是把课文注释带学生念一念,介绍教参里点到的一些背景内容。确实没想到于漪老师能备课备到如此极致:一个是教学思路的创新,通过对比,学习课文的内容及写法;一个是利用课外资源给学生建立链接,扩宽了学生学习的途径;再是给了学生一种终身受用的方法——学习一种事物,可以在外界搜索各种有关资料。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一切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为获得新知识而欣喜,为语文能力的提高而欢乐,而骄傲。”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于漪老师《晋祠》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