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强珍藏】1912年,老照片图说剪辫子!

因微信规则调整,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点击最下面“赞”“在看”,或分享到您的群或朋友圈,日后本推送才会排列在前哦!

本期推送无音频!


清末剪辫子的男人众生相

【小强珍藏】1912年,老照片图说剪辫子!_第1张图片

说起清朝人的辫子,今日自然人见人厌。想当年,满清入关后,强令汉族人改换衣冠,剃发蓄辫,激起无数民怒民怨:“吾头可断,发不可剃!”


【小强珍藏】1912年,老照片图说剪辫子!_第2张图片

【小强珍藏】1912年,老照片图说剪辫子!_第3张图片

△图:清朝的辫子


但是,一百年前西方东渐,辛亥革命成功清帝退位时,让清朝人把顶在头上200多年的长辫子去掉,却非一件容易的事,当年的那一幕竟然再次重演,只不过在保皇守旧分子口中,变成了:“吾头可断,辫不可剪!”


【小强珍藏】1912年,老照片图说剪辫子!_第4张图片

△图:剪辫第一人冯镜如


史料记载,第一个剪辫的中国人是旅日华侨冯镜如,他是在耻辱的《马关条约》签订的1895年,率先剪掉辫子以示与满清决裂。此后,大批留日学生加入进来。


1904年,新编的军队为方便戴军帽,也将发辫剪去一束,甚至有的警察也剪去发辫三分之一。在学生和军队带动下,社会上的剪辫风气逐步抬头,南方,尤其是广东更为流行,路人见到剪去辫子的男人,纷纷夸为时尚。


到了辛亥革命前,清廷内部也有“剪辫易服”的议案,连光绪两个出洋考察过的弟弟载涛和载洵也先后提出:“非剪发易服,不足振起全国之精神。”


【小强珍藏】1912年,老照片图说剪辫子!_第5张图片

△图:担任海军大臣的载洵在海外考察照片


【小强珍藏】1912年,老照片图说剪辫子!_第6张图片

△图:大宅门剧照


但是,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北方内地,留辫子的习俗还是根深蒂固。满人固不待言,很多饱读诗书的清朝士大夫阶层对剪辫子深恶痛疾。


有人大声疾呼,有人发表文章,称“辫子就如同大清的国粹、血脉、命根子”,剪掉辫子就等于剪掉大清的气数。他们最慷慨激昂的誓言是:“吾头可断,辫不可剪!”


【小强珍藏】1912年,老照片图说剪辫子!_第7张图片

△图:剪辫旧照


【小强珍藏】1912年,老照片图说剪辫子!_第8张图片

图:清兵剪去辫子,在国外接受检阅


时间进入1911年之后,剪辫子成了大势所趋。1911年1月,上海组织了四万多人的剪辫大会,10多个理发师义务剪发,“现场只闻拍掌声、叫好声、剪刀声、被剪者相互道贺声一片,当日剪辫者有千余人。”


1911年2月,香港,有11000多个华人剪去了辫子。1911年4月,清朝军舰“海圻”号应邀参加英王加冕仪式,统领程璧光下令300多士兵一律剪掉拖在脑后的发辫,以符合世界潮流,获得士兵的一致拥护。


1912年民国成立,临时大总统下令强制剪辫,称“凡我同胞,一律剪辫;除以胡尾,重振汉室”,各地纷纷张贴告示,成立剪辫团体,召开剪辫大会,强行移风易俗。


【小强珍藏】1912年,老照片图说剪辫子!_第9张图片

图:上海剪辫运动旧照


对于那些顽固不化者,拿上海为例,当时的措施是这样的:


其一,各地开办“义务剪辫大会”,为群众义务剪辫;


其二,一些激进的学生和士兵,自发组成剪辫团体,在大街上巡逻,一旦发现留辫子的人,就把他团团围住,强令剪掉,导致每天路上都会出现吵闹,争执,结局多半是被迫剪掉辫子的哭哭啼啼回家;


其三,大力宣扬辫子的陋弊,当时最刺激人心的一句口号是:“除此数寸胡尾,还我大好之头颅”。


【小强珍藏】1912年,老照片图说剪辫子!_第10张图片

图:街头强行剪辫的一幕


最绝的一招,来自一个富商,他在公共租界的“畅园茶馆”设了个理发摊,宣称:三天内来此剪辫免费,并奉送大肉面一碗!这一招,果然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市民前来,三天送出去近三百碗大肉面,三百根辫子落地!


到了1922年7月,末代皇帝溥仪也剪掉了自己的辫子。但是,“头可断,辫不可剪”的殉道者还是有:1927年6月,国学大师王国维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投昆明湖自尽。同一年,北京尚有4000多遗老遗少固执地保留着辫子。


【小强珍藏】1912年,老照片图说剪辫子!_第11张图片

图:有关辫子和国运,冯骥才的《神鞭》是最棒的小说


无法考证,最后一条满清的辫子是何时消亡的,但是,历史至少通过辫子的兴衰告诫我们:世界潮流,不可阻挡。


1913年,民国推行剪除辫子运动,中国掀起拒绝剪辫子的抵抗高潮。地方各势力进行了剪辫与护辫之争,最后竟发展成激战。有些人宁可打死官员也拒绝剪辫!那根猪尾巴可是中国人的标志,不让做奴才还了得?


当剪辫人揪住他头发时,他还在宁死痛骂:没有辫子哪来的大清朝,没有大清朝哪来的你?你个假洋鬼子!


时间过去200多年,当然耻辱的剃发,留下那“金钱鼠尾”,到了清末,这辫子又成了很多人心中国家民族的象征。诸如辜鸿铭所言:头上辫子好剪,心里辫子难剪。

(注:以上内容转自:兴汉论坛,图文版权及活动解释权归原作者及主办单位所有。)

另一组1912北京人剪辫子

【小强珍藏】1912年,老照片图说剪辫子!_第12张图片
清代男子辮髮樣式演變
【小强珍藏】1912年,老照片图说剪辫子!_第13张图片
剪辮子
【小强珍藏】1912年,老照片图说剪辫子!_第14张图片
1895年孫中山剪掉髮辮後的樣子


说起清朝,不少人都会想起近年来红火流行的清宫剧,优雅华贵的旗装,气势磅礴的宫殿,后宫嫔妃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都是我们的清宫记忆。而其中最让人感到奇怪的就是清朝男子的辫子发型。


现代女性都因有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而引以为傲,各种造型的编发也令人目不暇接,但如果一个女生的长发十天半个月不洗还一直编着辫子相信不仅周围的人忍受不了,连女生本人都无法接受.


但这还只是十天半个月,清朝的百姓一年半载也不见得能洗一次头发,可想而知该是怎样的恶臭难闻,也许还会生有跳蚤。按照我们现在的标准,你远远想不到他们的辫子有多脏。很多人的辫子可能一辈子都不洗,气味让人呕吐,夏天根本不能靠近。


从1644年入关时清军就颁发“剃发令”,规定:“凡是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期十日,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这种剃发的行为,被清朝视为臣服的标志,百姓想要活命,就必须按照他们所说的那样去剪发易服。


【小强珍藏】1912年,老照片图说剪辫子!_第15张图片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奉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敢轻易毁之?”的观念,他们认为清朝统治者的做法是对人格的侮辱,于是奋起反抗。但当时的明朝大势已去,反抗的民众最终也被杀戮殆尽,百姓不再抵抗,纷纷按照要求修剪发式。


但中国古代以农业作为国家基础,绝大多数百姓都是农民,脑袋后面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既不利于梳洗,也不方便劳作。所以,辫子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负担,劳作之时也只能把辫子围在脖子上,以免影响干活。


现在保存下来的照片都是晚清时期的,照片中的男子编发已经是类似牛尾的粗长辫子,其实最早期的时候,清朝男子留的都是金钱鼠尾辫,这种发型是只在头上留一铜钱大小区域,编成小股的细辫,其余头发全部剃光。这本来是为了在打猎时头发不被挂在树枝上而产生的,满族入关以来,生活日益富足悠闲,发型也慢慢发生变化,直到最后变成了前秃后辫的可笑造型。


1840年英国侵略者以贸易受挫为由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大清封闭已久的国门,他们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富有美丽的中国大地,也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的中国人,结果却令他们大失所望。


他们从未想象过世间会有这样的发型,他们难以想象马可波罗书中的遍地黄金之地竟有如此荒谬的事情,而且那些中国男人的头发只像根脏兮兮的粗绳,毫无头发的光彩。


【小强珍藏】1912年,老照片图说剪辫子!_第16张图片


当时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回国后说道“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


从此,西方世界里的中国人不再是天堂之地的幸福天使,而是如满大人般留着辫子,眯眼冷笑,心狠手辣的反派形象。


此外,抛去形象不讲,辫发直接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藏污纳垢。这是十分不卫生的。穷苦老百姓,往往一个月只能洗一次头,甚至半年不洗头。长时间不洗头发。导致他们的辫发污浊不堪,而且每日还要为了生存辛苦劳作,一天到晚不敢休息,汗流浃背,可想而知会多难闻。


尤其是炎热的夏天,远远就能闻到恶臭的气味。很多洋人夏天根本不敢去中国人聚集的地方,因为那种气味比尸体腐烂的味道还要令人作呕。


一个英国人后来回忆道:当时有一个中国人在他的身边解开了辫子,他看到那头发里乱窜的跳蚤和油污,瞬间恶心不已,又闻到那恶臭扑鼻的气味,当时就吐了。

除了没有时间和精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编发的手艺不是人人都会。当时有一类人叫做剃头师傅,他们是专门挑着剃头担子走街串巷给人剪发洗头的手艺人。

一条扁担挑着剃头需要的所有物品,一头是木箱,里面是剃刀、毛巾、头油、脸盆、板凳等,另一头则是一个小火炉,上面放着一壶水。这也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说法的由来。


当有人要理发时,就会招呼剃头师傅,或坐街边,或坐自家,剃头师傅烧好热水,摆好工具,安置好客人,然后剃须理发。我们今天看理发店洗头发是十分简单方便的,清朝时候的剃头却相对比较复杂,不仅需要洗头,剃头,打理,上发油,还要重新编成一根又粗又长、结实好看的辫子。


这是一般人做不来的,尤其是这最后一步编辫子,普通人没有这样的能力。当然能给头发打油的,也都是家境较好的,他们往往将剃头师傅请到家去慢慢打理。这样一套流程下来,又费工夫又费钱。


对于一般的老百姓来说,每天奔波劳作混个温饱就不容易了,哪里还有余钱来做这些?就算是城镇里的居民们也得几个月才能享受一次,更不用说农村的农民了。只有红白喜事,婚丧嫁娶这样的大型活动,人们才会洗一次头,可见当时人们生活的不易。


通过一根肮脏污浊的辫子,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清朝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还有闭关锁国政策之下日渐腐朽而不自知的清政府的无能,于他们而言,维系统治远比使百姓生活幸福,安居乐业来的重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味压榨农民迟早也会被人民推翻。


腐朽的终将被取代,经过两百多年的艰苦岁月,人们终于摆脱了这又脏又臭的辫子,也扔掉了低人一等的象征。1912年辛亥革命,满清政府被推翻,人们迎来了思想和人格的自由,这恶臭扑鼻,耻辱象征的辫子也随着腐朽的清政府被埋入历史的深处。

【小强珍藏】1912年,老照片图说剪辫子!_第17张图片


这是一组民国时期的老照片。图为:1912年,南京火车站,那时的人们还留着大辫子,旅客将行李放在地上等火车。

【小强珍藏】1912年,老照片图说剪辫子!_第18张图片


图为:1912年,北京昌平南口镇附近的驴车,这种带轿子的驴车是有钱人才可以享用的,车上的两位男子都穿得非常好。

【小强珍藏】1912年,老照片图说剪辫子!_第19张图片

顺治二年六月十五日,多尔衮以顺治名义通告全国军民剃发,“尽令剃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常言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满清的“剃发令”自然遭到了强烈的反抗,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反应极其强烈,最终演变称“扬州屠城”、“嘉定三屠”等事件。

1912年3月5日,民国政府发布《剪辫通令》,限期二十天内“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当年宁愿跟清军拼命也不愿意剃发,可到了清朝灭亡后,大多数民众却不愿意剪掉辫子。满清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男子后面都拖着一条辫子,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要剪掉,谈何容易?民众不太希望剪掉辫子,可在紫禁城里的逊帝溥仪却剪掉了辫子,今天笔者给大家聊聊末代皇帝溥仪剪掉辫子的故事。

【小强珍藏】1912年,老照片图说剪辫子!_第20张图片

从1913年开始,民国政府曾几次给逊位的溥仪发来信件,希望能通过皇室内务府来劝说满清遗老及旗人剪掉辫子。当时上海军政府还张贴一张公告,“凡我同胞,一律剪辫。除去胡尾,重振汉室……”不过,民国政府几次来函如同泥牛入海,逊清皇室内务府总是想尽办法给出各种借口禁止宫内剪辫子,可还是一部分人来溥仪面前请示能否剪掉辫子,溥仪回复都是一句话,“剪不剪辫子,你自己说了算。”

【小强珍藏】1912年,老照片图说剪辫子!_第21张图片

然而,1922年春天的一天,逊位在紫禁城的溥仪叫来专门剃头的太监,提出要剪掉辫子。皇帝要剪掉辫子,这可如何是好,剃头太监根本不敢动手。情急之下,溥仪自己拿起剪刀剪掉了自己的辫子。这是注定是历史性的一天,得知溥仪剪掉了辫子,宫内乱成了一锅粥,老太妃和宫女们都哭作一团。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载了这一幕,“太妃们痛哭了几场,师傅们有好多天面色阴沉。”

【小强珍藏】1912年,老照片图说剪辫子!_第22张图片

皇帝都剪掉了辫子,满清遗老接二连三地也剪掉了辫子。据说,溥仪在剪掉辫子前,曾就是否剪掉辫子询问英国老师庄士敦的意见,庄士敦回复也很直接,“我实在不明白,中国人留着长辫子有什么好处?”那么溥仪剪掉的辫子最后去了哪里?据说,目前北京故宫就收藏了溥仪当年剪掉的这条辫子,每天很多人来参观。

【小强珍藏】1912年,老照片图说剪辫子!_第23张图片


民国第一次阅兵


1912年10月10日,在武昌起义一周年之际,袁世凯站上了作为临时大总统府的前清陆军部衙前的阅兵台。

他所检阅的部队并不是自己一手打造的北洋新军,而是包括前清遗留的拱卫军、禁卫军等卫戍部队11000余人。受阅队伍沿今天的崇文门内大街、东单大街北上,行至陆军部东南角后转向西,逐次经过阅兵台,接受袁世凯的检阅。

老照片上的历史事件:1912年民国第一次阅兵

老照片上的历史事件:1912年民国第一次阅兵


老百姓的生活日常

剪辫子

送水


北平的人力车夫。摄影:海达·莫理循(Hedda Morrison)


大户人家的妻妾合影。

六名裹着小脚的中国妇女。

七名清吟小班歌妓。

打板子。

耍猴。

吃面。

唱堂会。

写戏。

外国人拍摄的新娘下花轿。

玩杂耍的孩子们。

印刷街。

鱼市。

繁忙的河运。

蒙古族摔跤手。

八国联军擒获的义和团拳民。

挖矿的苦力。

游长城的三名游客。

1912年,北京昌平南口镇,富人的座驾--驴车。



1912东岳庙


东岳庙·北京民俗博物馆位于繁华的朝阳门外大街,始建于元代延佑六年(1319),主祀泰山神东岳大帝,占地6万平方米,古建376间,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宫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的东岳庙为国家祀典之所,民间祭祀活动则更为盛大,成为具有丰厚底蕴的民俗文化活动中心,故修复后辟为北京民俗博物馆。每逢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本馆还将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北京民俗博物馆是了解北京、认识北京的窗口。

东岳庙是龙虎山上清宫道士张留孙筹资修建的,公元13世纪末期时,张留孙被元朝皇帝封为玄教大宗师、正一教主。后来他决定修建东岳庙,但工程刚开始他就去世了,于是工程就由他的弟子吴全节完成。从1319年开始修建,到1323年竣工,由皇帝赐名东岳仁圣宫,作为东岳大帝的行宫。

东岳庙由正院、东院和西院三部分组成,清朝(1644-1911年)时,东岳庙第17代道士马官麟又扩建了东、西两院。现存的建筑,基本上都是清朝的遗物。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正统十二年(1447年)英宗修葺东岳庙,五月开工,八月间落成。完工后,明英宗朱祁镇亲自撰写《御制东岳庙碑》,将前殿改名岱岳,供奉东岳山神,后殿改名育德,为东岳大帝及淑明坤德帝后的神寝。

隆庆三年(1569年),京都善士雷洪、余和、王盘、王敏,督工雷清等领众捐资重修东岳大帝、七十六司等神像,一年后完工,立碑《东岳庙重新圣像碑记》。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内宫监总理太监马谦、陈永寿、卢升发愿添建庙前的琉璃牌坊,南北额曰“秩祀岱宗”“永延帝祚”。此时,东岳庙的中路部分已经具备了现有的格局。

清顺治八年(1651年)炳灵公殿重修。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东岳庙因居民不慎而失火,次年(1699年)圣祖动用广善库金准备重修。三十九年(1700年)三月开工,四十一年(1702年)六月完工。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东岳庙第十七代道士马宜麟出资修建东廊的春秋殿,将东廊与中院打通。重修西廊之斗姥殿、火祖殿,新建海神殿、仓神殿、在马道口(今金台路附近)设立了义园(公墓),重修了芳嘉园的三义庙,还在东岳庙内创办了义学,收容家境贫寒的子弟入学。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东岳庙屡遭庙内驻军的骚扰。时局跌宕,民生凋敝,香火供给不继,渐趋衰落,仅靠出租房屋维持日常用度。建国前夕庙内已经破败不堪。一批山西学生到北京请愿,住在东岳庙,将庙里的许多神像推倒砸碎,想从塑像“肚子”里找出些金银宝贝。其后,朝阳区公安分局和北京市国家安全三局相继进驻东岳庙。东岳庙就此关闭。沉寂了整整半个世纪。


北京及北京以外卡恩拍摄的彩照


100年前,那时候的中国还叫清朝,慈禧太后刚刚去世,溥仪登基。法国人阿尔伯特卡恩(Albert Kahn)和他的助理来到这里,游历了很多地方,用相机记录下了眼前的景象。这是封建帝制被推翻前的中国模样,也是我们印象中完全不一样的中国。


北京 长城


颐和园 石舫

颐和园佛香阁与探海灯杆



颐和园 十七孔桥


北京 天坛

北京紫禁城

北京景山及大高玄殿习礼亭

北京 钟楼

北京 十三陵



北京 牌楼



北京 卖陶罐的商贩



日坛以北景升东街牌楼

北京街景



国子监的师生们



内蒙古 帐篷里的居民



满族村落



一位妇女和她的孩子


沈阳街景



卖糕点的老人



济南 大明湖



泰山寺庙里的修行者



加工石材的工人



喇嘛



士兵



孔庙里的男子


集市出售对联的商贩



1861年,物理学家詹姆斯·麦克斯韦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1909年法国人阿尔伯特卡恩Albert Kahn 开始用它记录中国。这是最早记录中国的彩色照片,也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史料。虽然我们看到的照片中满是封建、落后、贫穷,但欣慰的是10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看这些照片的时候,中国已不再羸弱。

北京交通广播~《徐徐道来话北京》 每早六点首播,一点半重播

关注二维码

线下活动早知道

发现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


本节目图文音频所有权利归属于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强珍藏】1912年,老照片图说剪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