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感

人生就像一个罗盘,站在罗盘中央的你,被罗盘上一圈又一圈的人围绕,有多有少,每个人距离罗盘中心的远近代表着你跟这个人的关系亲密程度如何。

可是罗盘的圈数和人数,以及每个圈距离你的距离,或者说每个人距离你的远近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是会变动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近或远,不过每个人至少都在罗盘上留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这就是所谓的人生。


舒适感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Pixabay 

心理学上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分为以下几种,1、公众距离:Public distance,近距离范围在3.7~7.6米之间;2、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近范围把握在1.2~2.1米之间;3、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 近距离范围在46~76厘米之间,身体上没有其他亲密接 触,刚好能相互握手 、友好交谈;4、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 这个距离就是平时说的“亲密无间”,是人际交往中最小的间隔,其 最近距离在15厘米范围之内,彼此间能够肌肤相处,耳鬓厮磨等,稍远的范围是15~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 触可表现为挽臂执手,勾肩搭背等。

人与人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距离,无外乎是心理上的一种感受,那就是舒适感,或者说人们常说的安全感!


舒适感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 Pixabay

不得不说舒适感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小孩没有舒适感才会感觉到害怕和害羞,乃至恐惧;大人没有舒适感更是会无所适从,一脸茫然。

小时候,我就十分迷恋这种舒适感,因为一旦逃离这种舒适的环境就会让我有种不安全的感觉,这或许是长久的一种习惯,也或许是内心的一种安全感。因此,每次见到有陌生人来我家,心理就会莫名的惶恐,一种害怕感涌上心头,大人说我这是怕生,当时的我却不知道这是什么,就仅仅是害怕,要现在的我说,那是一种舒适、安全的环境被他人侵犯了,所产生的一种莫名的恐惧吧。

小学三年级那年,母亲说看我成绩不上不下很是烦恼,拖老师给我请了一个补习班,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令人感到害怕,如同黑暗中突然跳出一只野兽要将弱小的我吞噬。

于是乎,第二天,我就害怕的逃离了,没去补习班,而是逃回了家,没想到补习班老师打回家,要我过去,我不记得当时她说了些什么了,只是感觉那个小老太太态度很是强硬。我强忍着泪水听完电话,回头打电话给老妈,一听到老妈的声音我就大哭了起来:“妈,妈…,那个老师,那个老师硬要我过去…呐,呐…呜呜呜…呜呜”一边说,还一边抽泣,越哭越凶,妈妈连忙在电话那头安慰:“别哭,别哭,妈妈已经跟老师说过了,说i今天身体不好,要在家休息一下,今天不用去了……”,听到这些话,我才安下心来,可是一想到明天还要去就一脸的害怕。或许父母不知道,当你将一个小孩子完全放置于陌生的环境,那内心的惶恐与不安让小孩心生绝望…

这不免让我想起,母亲给我将起我小时候的在她们看来的又一件趣事,小时候因为父母整天都在忙,没办法照顾我,就将刚满18个月的我放置在了托儿所,晚上,母亲来接我的时候,老师说:“哎呦呦,你这个孩子,你一走就一直哭一直哭,哭了半天了都,停都停不下来,没办法我不得不去找你,可是找来找去也没有找到你住的地方,实在不行,你带走吧,如果明天还这样我们真的带不了!”可是,后来我再也没哭过,我妈说老师说你的孩子太乖了,每次一来就在那个位置一座,一座就是一整天,不哭不闹,我妈就急了,“你们也要带他去走走的呀,怎么能一整天做在哪!”“这个你放心,放心,我们每天都有带他出去走走的。”听到这个故事的我当时心理想想,那时候的我该不会是认命了的节奏吧!

舒适感_第3张图片
图片来自 Pixabay

现如今,来到陌生的环境,面对新的事物或许还是会害怕,但是以不会表现出来了,只是小心翼翼的适应环境,做好一切麻烦的事情,人总是这样,要不断的突破舒适感,虽然走出舒适感给你带来了一堆的麻烦事情,所有的事情要不断的重新适应,所有的人要不断的认识,还有很多陌生的事情要去完成,要去做,虽然内心还是惶恐、还是害怕,但是走出舒适感之后的我,知道,有些事终将要去克服,有些事终将要去挑战,有些问题终将要去解决,到时候的你还是你,但是确实一道不一样的风景!

其实,人生如路,每个人都将在这条路上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或许这条路上始终有着陪伴,但是没有人能够陪我们走过全程,因此有些事情终将我们自己去完成,当你跳出安全区、舒适感之时,你终将变的更加强大,也终将把整个世界纳入属于你的安全区之中,到时候,人生何处不舒适。

你可能感兴趣的:(舒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