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愤青”?

青,难以名状的文化现象
何谓“愤青”?
愤青电影海报:8 mile

  90年代初,作家梁晓声曾豪迈地自道:我是愤青。
  十多年后,曾以褒义色彩为主的“愤青”一词,已经发生了明显转变。以近年来“愤青”一词出现频率最高的BBS领域的一般 情形看,“愤青”多是些令人退避三舍的二杆子,极端的愤青言辞诸如“×光日本女人!”、“轰炸扔颗原子弹!”等也都俯拾皆是,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言论,也使这个群体获得了“粪青”的恶名。
  这一群体形象的另一特征是,几乎无一例外地以爱国的名义行走于网络江湖,他们对“小资”一向不屑,甚至决不留情,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用向赵薇头上泼大粪的方式表达他们的立场。
  愤青对小资不屑,对满嘴“我靠!”、“哇塞!”的玩世不恭的无厘头,则视之为令人憎恨的“垃圾”。
  网络江湖呈现的这一文化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它究竟意味着什么,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分析。对于“愤青现象”深为厌恶有之,恐惧也有之,无所谓也有之。但“愤青”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的确是个富有深长意味的考察对象。
  ……


        尽管愤青一词有着多重含义,但往往被不加区分地使用,自有其现象上的道理,因为大部分被称为愤青的人,多少会同时具备各种愤青定义下的特征。中国有着争论时喜好划分左右两大阵营的光荣历史传统,自然,今天笼统的愤青几乎就是左派的代名词。
  有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将“愤青”的称呼当成一顶帽子送人时,骂人者几乎都带有一种不加掩饰的智力和知识上的优越。事实上在,绝对多数的情况下,“愤青”和“不愤青”都是相对的。 整体社科理论素养的严重缺乏、年龄层普遍属中青年,使得网上真正脱离愤青思维的人只是极端少数。更何况,当“愤青”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一种社科智力的判词时, 难免会出现一种智力上不诚实的刻意——故意和愤青反着来,会显得高深一些

你可能感兴趣的:(何谓“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