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每日一读147

《论语》雍也篇第六27

【原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大意】孔子说:“中庸这种美德,可算至高无上了!人们缺乏它很久了。”

【一点启示】所谓的中庸,就是“及格万岁”吗?大谬矣!中庸不是不努力的借口,而应当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睿智如孔子,都不敢说自己做到了中庸。中庸,是恰如其分的“合适”,不过分,也不能做事不到位。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毕生修炼的道德准则啊。

【浅谈】

(1)中庸,决不是没有自己的立场,墙头草,和稀泥,那是乡愿。把握恰到好处的度,求得平衡点。听着容易理解,可做起来,如同人骑车,人车合一,变数太多,十分困难;但又是如骑自行车,会着不难,难着不会。

(2)言行举止合理合规,避免两极化,多方并重,多方面考虑,有原则的变通。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处理问题。

(3)孔子孙子子思著《中庸》引此言,中庸如仁,都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学问。有体有用,太多人对此误会太深。

(4)中庸,中和之作用,如《易经》道理,天下事物、人事随时随地在变。如何适应此变,引领之变。同时《易经》又说,变是对立的变,正反,好坏、善恶、强弱等等,说善,就产生对面的不善,在这个相对的某一点,有一个中和之道。

(5)上章见南子用中庸解就要多方面考虑人情世故的因素,合适综合处理。

(6)中庸举例说明:暴躁不对,懦弱也不对,取中,勇敢;奢侈、吝啬,取中,慷慨;自卑、自大,取中,自信;无知、书橱,取中,好学;溺爱、冷漠,取中,关爱;放任,独裁,取中,信任…太多人,包括我,太多时候,往往偏于一端。勇敢、慷慨、自信、好学、关爱、信任,也都需要把握一个“度”,合适的极致。

(7)为什么民鲜久矣?为什么我们普通人大多时候做不到?大多人不求真,只求存。人的大脑不是为探求真相而生,而是为最低要求活着而活着,即动物性。大脑皮层主要是为了人的生理性:呼吸、行动、娱乐,能不费劲就不费劲。而中庸是要人权衡、把握,太累、太复杂了。所以人要终身学习,摆脱自己的动物性,扩充脑容量,增加人的理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每日一读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