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长成教师才有的精神面相

先说什么是系统。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一些事物组成的总体。也可以概括地说,系统是由关联部分组成的总体。打一个比喻,部分指的是树木,整体指的是森林,总体指的是同时地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就不是系统的观点方法。

在讨论生物、社会、心理这种生命体、交互性多的领域,系统论更重要,比如教师心智模式发展这样复杂、交互的事情。

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三个方面的成长:

一是教师的学科专业成长。根据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的观点,一门科目的课程价值是它所体现出的普通教育功能,即其重要性并不在于它的特殊作用,而在于它的一般作用,即这门学科对于那些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一般公民的教育作用。比如中学开设物理科目的功能不是为了培养物理学家,而恰恰是为了培养那些不会成为物理学家的一般公民。物理科目在学生培养上具有一些独特功能:

第一,思维品质的养成。比如推理、论证、建模等思维能力,理想模型、理想实验等思维方法是其他科目所不具备的。

第二,解决问题方法的掌握。物理问题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抓住主要因素或关键因素,去除次要因素,建立模型,分析研究;再逐步加上次要因素,接近于现实情况,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在面对复杂现象、复杂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关键能力。

第三,科学本质的领会。物理科目非常典型地反映出自然科学的独特性——实证+逻辑,对于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科学本质观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中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应该是,今后他不管干什么,或者不管学什么,都必须具备基本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要求,而不是在中学时期就为某个学生定位。思维是一切课程内容的核心,把握一门学科的思维方法,掌握一门学科的思想内核,这是学科教学的最高境界。

课程内容必须借助于教师的学术背景内化、优化,才能成为有生命的课程和教材,才能进入课堂,才能形成真实有效的教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术背景的广度与深度。如果教师把教材、教参及考纲认作是教学的全部内容,视野只能被锁定在这狭小的范围之内,那只能平庸。

二是教师要完成对学生的理解与认知。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所知甚少,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处于混沌状态,在工作中大多时候处于一种无意识水平。以学生为主体,是以学生的学习规律为主体,学习规律包括心理形态、思维特征、学习方式等诸多因素。这些规律具有普遍性和恒定性,但它只能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获得。当我们花费足够精力研究这些规律并提炼成自己的学生观时,我们就有了教学的定位系统,清楚某一类教学内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样态,我们知道学生会在哪个地方向哪儿走,等等。依此确定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

三是教师要完成对自我的生命认知,修复并完善内心,形成完整而成熟的人格。当前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是教师发展缺乏精神引领,几乎所有的培训都固着于教师的学科专业、班级管理、师德师风上,唯独少了对教师内外人格的完善与发展而进行的培训。

教师的成功与幸福,其实就是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一方面体现在职业中,一方面体现在内在不断的圆满与丰盈中,是一体之两面,不可割裂。吴非老师说,真正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特点——不苟且。不苟且,意味着抵御外在的诱惑,坚守内心的良知,不管社会风气如何,绝不放弃应有的理想、情操和气节。敬业,但不愚昧;迷惘,但不沉沦;愤世嫉俗,却不迁怒于自己选择的教育工作;偶尔也发牢骚,但不因此与教育为敌,与学生为敌。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系统性的提升。一个系统至少包含三个因素:元素、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功能。系统由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比元素更重要。关系不变,功能就不变。

教师也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系统,也会进入越来越多的系统,你想象的系统有多大,你就能调用多少资源,就有多大能量。(18.02.04《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我们长成教师才有的精神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