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四十自述》——读书史,成长史。

胡适《四十自述》——读书史,成长史。

写胡适传记的人很多,学界最权威的人也讲这是“模本”——《四十自述》是胡适生前唯一亲笔撰写的自传,了解胡适必读的第一本书。八年级有篇课文《我的母亲》选自这本书的第二章第五节。我是跟着课下注释,找到了这本书。文后附有《胡适年谱》,从一岁(1891年)到七十二岁(1962年),每一年都有记载,他个人的历史本身已是重要的历史资料。

当年,胡适深感中国最缺乏传记文学,到处劝老辈朋友写自传。林长民答应写五十自述,结果刚过五十岁生日不到半年,不幸过世。梁启超愿等老了再写自传,可是才五十五岁生命就走到了尽头,令人叹惋!另有一位女子写的自传,令他感动,不幸的是那位女子竟把稿本全部烧掉了,而他也没留底稿,自是遗憾。还有在政治和财政上很重要的人物梁士诒,没看到自传先看到了讣告。他还劝过蔡元培、陈独秀等人,这些人若都写了自传,我们的历史可不会更生动细腻,更有温度和情味?胡适自己实践写自传,结果还是未完成。这本书本打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留学以前(1891——1910),第二部分写留学七年(1910——1917),第三部分写回国后(1917——1931)。他没有一气呵成,只写完了第一部分。他在《自序》中说,写自传为的是“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序幕:我的母亲的订婚》,胡适先生自己说,是按小说的方法写的,比较有趣。这一年家乡的太子会上,与往年不同,没有赌场与烟灯,大家谈论的话里,一句一句引出了三先生。他是乡里顶重要一个人物。冯顺弟和弟弟在看会的人群中,见到了三先生和月吉先生。月吉先生看到冯顺弟长发辫拖到地上,大赞是贵相,当即就要了她的八字。冯顺弟孝顺懂事,她不忍看到父亲辛苦盖房,十七岁时答应嫁给三先生。当时,三先生已经四十七岁,娶过两个媳妇,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都已长大。冯顺弟就是胡适的母亲,三先生是他的父亲。冯顺弟下决心、与家人商议、她母亲错写八字、月吉先生的话等写的详尽,等到订婚结婚事宜,引用三先生的日记,只寥寥数语。

第一章:九年的家乡教育。胡适出生于上海,后随父在台湾住了近两年,后与母亲回到家乡安徽绩溪。他三岁八个月时,父亲去世,留下遗嘱说他天资聪颖,应该读书。他小时身体瘦弱,三岁多上学堂,高凳子都坐不上去,要让人抱上去。坐上了爬不下来,还要让人抱下来。他父亲曾教他母亲和他认字,他上学前已认了近千个字。学堂里管理不严,先生走后,常有学生逃学,但是他母亲要求很严,而且他爱读书,所以总是一个人读书到天黑。他母亲给先生交的学费非常优厚,先生也给他优厚待遇:讲书。读一句,讲一句。他比别的孩子学到的多,讲书也让他一生受益。

他的童年,没有快乐活泼的游戏,只有规规矩矩的读书。因为他体弱,母亲要求严格,他自己确实喜欢看书,所以总是文绉绉的,得了一个“糜先生”的绰号。在学堂里,他读了《诗经》《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书经》《易经》《礼记》这些经典,他父亲编的《学为人诗》《原学》,不知谁编的《律诗六钞》,这是一生的功底;他在课外读的小说又让他训练了白话散文,弄通顺了文字。十三岁时他已读过了三十多部小说。这时期,最动人的就是他母亲对他的教育。他母亲二十三岁就成了寡妇,他母亲把生活的意义和希望全部寄托在他身上。母亲教他好好读书,叫他早起,对他要求严格。每天早上都总结他的表现,犯了错要认错,要受罚。大嫂二嫂经常怄气,他母亲极力忍让,维持一大家子的和平。母亲也性格刚烈,不容欺侮。那时,他家的财政大权在二哥手里,为了让他外出求学,他母亲忍气吞声,恳求他二哥,委屈时哭都不敢哭出声来,只能流眼泪。终于,十三岁时,他跟随三哥来到上海,外出求学。

第二章:从拜神到无神。这一章写的是他思想上的变化。他父亲是无神论者,但家里的女眷都信佛拜佛。他小时跟着母亲拜观音,自己做神龛拜孔子。后来读《小学》《资治通鉴》等,看到《神灭论》的话,一下子全记住了。最有趣的是,他十三岁时,去外婆家路上,进庙里说要砸坏神像,晚上回家喝酒喝醉了乱喊,别人都以为是白天得罪了菩萨,怪罪下来了。母亲都忙着祷告,只有他装着胡闹。后来还跟母亲去还愿。回忆时,母亲仿佛是糊涂地孩子了。

第三、四章,写在上海时期的生活。分三个阶段,第一是上梅溪学堂。他学了英文和数学,读到了邹容的《革命军》,不愿参加政府部门的考试。

第二是上澄衷学堂,很用功地学习英文和数学,考试成绩常常排第一,升级很快。读了严复的《天演论》,用其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做了笔名“适之”。受梁启超《新民论》和《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影响极深远。《新民论》开辟了新世界,梁启超整理的学术思想史,因为先列了提纲,写了几篇就停止了。胡适大失所望,就此立志,要把中国学术思想史写完。后来,他写成了《中国哲学史》。

第三,在中国公学。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学之一,是一部分留日学生愤慨回国后,自主创办的。入学考试作文题目是《言志》,胡适的卷子被阅卷老师传看,都说是为中国公学招了一个好学生。学生组织了竞业学会,创办《竞业旬报》,倡导普通话,胡适在上面发表白话文,写小说《真如岛》,后来做了《竞业旬报》主编,大部分文字都是他主笔。这份报纸,让他自由发表言论,整理自己的思想。还有一节写他是怎样学习做诗的。

第五章:我怎样到外国去。第一节记录了中国公学的大风潮,因为学校改了章程,学校干事不由学生公选,学生争论、抗议、罢课、被开除,调停无效,一部分学生愤慨退学,克服物质极度匮乏的重重困难,组建了中国新公学。胡适当时是学生会书记,写过许多宣言和记录。他也在退学学生之中。新公学学生共一百六七十。胡适被邀,教授英文。此时,他已上过三个学堂,但还没一张毕业证。为了贴补家用,他答应在新公学做教员。生活条件极苦,但是他肯用功,这期间钻研透了英文语法。

新公学苦苦支撑了一年多,最后与原公学合并。胡适此时无事可做,陷入堕落的生活,他与一伙朋友整天喝酒、打牌,有一天晚上下大雨,他喝醉了,回去时被车夫拿走了衣服,与巡捕打架,被关在巡捕房。第二天醒来他完全不记得发生了什么。当他交过罚款,回到家里,看到满身的伤痕和湿泥,他想起他的母亲,想起“天生我材必有用”,他醒悟了。他关起门来读书两个月,到北京,考取了留美官费。国文题目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他写的是规与矩的历史,当时得了一百分。从此,他正式用胡适这个名字。

附录一篇《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讲新文化运动之前的准备、争论。历史书上只是一段文字,看这一篇,会觉得那真是一场革命。他们之间的书信辩论,不亚于战场上的硝烟炮火。这里留下的资料,至今依然受用无穷。


胡适《四十自述》——读书史,成长史。_第1张图片


胡适《四十自述》——读书史,成长史。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胡适《四十自述》——读书史,成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