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尼采哭泣

读书真的是件奇妙而美好的事情。当你遇到一本书,你会心生悔恨,相见恨晚,感慨浪费蹉跎了那么多的时光和岁月,未曾早点相遇;你又会心生庆幸,书海茫茫,终于还是正正好地遇上了。

   我敢打赌我一定曾数次在图书馆看到过这本书,但我从动过懂读他的心思——《当尼采哭泣》,天知道是关于天才的哲学,还是哲学的天才。偏偏巧,这次遇上了。生病三天,如同进入血管里的吊针药水,那些精彩的对白也一同流淌进去。

   这不是一本纯粹的哲学书,但你会遇到哲学;这不是一本纯粹的心理学理论书籍,但你会遭遇太多治疗方法;这不是一本纯粹虚构的小说,但真实的人物和虚拟的情节让你无法分辨。

故事的情节奇特但不复杂,陷入中年危机的名医布雷尔与遭遇生命困境的尼采相遇,医生和病人的角色不断互换,人物之间从权力博弈、激情思辨,袒露心声,最后各自获得心理的成长和解脱。

穿插在情节之间的治愈方法、经典对白却直接心灵,叹为观止:

1、有些人无法解开他们本身的枷锁,然而却可以救赎他们的朋友。就我个人的理解,关系的建立,可以彼此获得救赎。前几天刚读的《泛若不系之舟》中说道,那些远道而来去垂死之家做义工的人,当你不远万里而来,心怀美好愿望,磨枪擦掌地准备帮助别人,可是自己却被先治愈了。竟然有些不谋而合。布雷尔和尼采的关系亦是如此,费尽心机想治疗帮助尼采的布雷尔,刻意夸张地自我暴露,到不经意地被治愈,在他最不经意的时候,救赎了尼采,最后尼采的眼泪的语言就是彼此救赎的最好证明。

2、症状是意义的信差,而且,只有在他们的意义得到理解之后,症状才会消失。尼采通过犀利的分析,一系列追根究底发问,让布雷尔明白,对于贝莎无法抑制的冲动和幻想,内在的意义只是他对热情、魔力、逃离的向往。所以有了那句引人注目的结论“我们对欲望比对欲望的对象要爱得多”。布雷尔最后的解脱与这个领悟不可分开,如同尼采对于雷的迷恋,内在的意义也是他深层次的孤独,渴望被接纳。现代人很多身心疾病,也可以借鉴理解,我们总是在症状上纠结,却忽视了症状给我们发出的信号,我们到底在利用症状获得什么或者逃避什么,唯有真的理解,症状才会真的消失。

3、死得其所。这是最击中我的一段论述,也是最击中布雷尔的一段。貌似站在人生巅峰的布雷尔却遭遇到到了中年危机,害怕失去,害怕死亡。死亡是每一个人的宿命。尼采给出了结论:活着的时候就要去追求人生,如果人在实现了他的生命之后死去,死亡就失去了他的可怕!如果一个人生不逢时,那他就永远不会生得其所。你经历过你的人生吗?或者被你的人生所经历?你选择了它?还是让他选择了你?喜爱它?或者悔不当初?布雷尔被深深击中,他成就了许多许多,实现也超越了很多人对他的期待,物质的成功,科学的发现,家庭,孩子,可是没有一个是他的选择,他过着指派的生活。这就是它恐惧的主要来源,没有体会到体验的人生,而去面对死亡。生命是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无数先哲试图解释,但也许有条路是对的,活的充实也就无悔于人生,无惧于死亡。

4、生活愉快的关键,在于先去选择必要的东西,然后去热爱所选择的东西。这是命运之爱——爱你命运。故事戏剧般地发生了转移,布雷尔并未按照他设想中去逃离命运,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只是他通过催眠术帮助自己实现了这一旅程,他模拟了放弃婚姻的经验,最终发现工作、社群、家庭是他通往有意义生活的道路。我正确地找到了敌人——时间、衰老与死亡,而不是婚姻、家庭和正常的工作。终于,布雷尔得到了痊愈“我已经选择了我的生活,而且选得很好。”这既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也是每个人平凡的宿命吧,我们因为如此这般选择了我们的命运,所以我们要克服我们的绝望,去热爱我们的命运。

5、孤独只存在于孤独当中,一旦分担,他就蒸发了。当尼采哭泣时,尼采说,如果我的眼泪是有意识的,他会说,终于自由了,压抑了这么多年。不是悲伤,是奔放的松弛感,以全副的深度,以所有的绝望,将我的寂寞吐露出来,就在那分毫不差的瞬间,寂寞逐渐逝去了。自古圣贤皆寂寞,尼采一直不能接受自己的孤独和寂寞,他把孤独和寂寞当做自己的一种骄傲的标签,他害怕向慰藉投降,害怕舍弃了自己的使命。但是在在那刹那,一种真正的友谊来临了,当孤独被分担后,它就蒸发了。

看完书后,立刻把同名电影追下。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先读书,直接看电影,也许你会批评、指责、会莫名其妙,那些过长的琐碎的台词,那些匪夷所思的梦境,维也纳灰色的天空与音乐;但是如果读书后,再看电影温习一下,你会不时地心领神会,你会反复咀嚼沉浸在那些对白中,你会惊叹在自我暴露、行为治疗、自由联想、释梦催眠等心理治疗手段中。

当尼采哭泣时,也许你也会哭泣。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尼采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