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比赛心得

文章目录

  • 一、数学建模比赛心得
    • 1.比赛心得
    • 2.团队组建
    • 3.赛前准备
    • 4.比赛过程


一、数学建模比赛心得

1.比赛心得

我是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大一对竞赛的了解并不多,并未参与到任何比赛中,真正接触到数学建模是在大二,三个一无所知的人凑到了一块,开始了漫漫的建模之路。

本科期间我参与过4次建模竞赛,其中包括亚太杯、认证杯、Mathercup和国赛,除国赛的结果还未出来外,其他比赛从三等到二等到一等奖都有拿到过,每一次比赛结束后身心俱疲,发誓再也不会参赛,而到下一次比赛之前我们又会蠢蠢欲动,商量着一起再来一次,三天三夜的压力、紧张,但又伴随着队友团结在一块解决问题的兴奋和成就,这大概就是数学建模的魅力所在。

我们第一场参与的比赛便是亚太杯,那时确实没有什么经验,知识储备也不足。彼此没有太多了解的同学找我组队我也答应,丝毫不考虑队友配合,个人能力等因素,三个人的个人能力参差不齐,因此那三天过得特别累,每天的睡眠时间都不超过5个小时。

在之后的比赛中,随着队友的不断磨合,参与竞赛的经验不断的积累,对于时间方面就不会那么紧张了,毕竟熟能生巧。

2.团队组建

从第二次建模比赛开始,我认识了一直走到现在的队友,我们之前就是很好的朋友,一起参加过很多竞赛,三个人彼此已有很深的了解。虽然是不同的专业,但是共同的爱好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我擅长建模和处理数据,面对问题时能够条分缕析,分步解决问题,把每一个疑难点提出来拉我们一起讨论。队友A编程能力极强,他对于数据很敏感,他在拿到赛题和数据时总是先动手计算,把从数据中可以初步分析出的疑点都提出来。队友C擅长调整论文的格式和写作。

对于队伍的选择,我认为需要擅长数学的同学一名,擅长代码的同学一名,擅长处理论文的同学一名,推荐数学系学生和计算机系学生组队参加,优势互补,同时一个人最好可以擅长多个领域,否则单一方面压力太大会导致时间不足。

3.赛前准备

数学建模竞赛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学习与积累。除了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之外,还可以在网上购买数学建模的相关学习资料进行自学,学习各种模型、各种建模思想、各种解题算法以及论文的写作与排版等等。

这边我们学习的是清风建模的课程,对于零基础的小白较为友好,同时赛前需要准备一部分国赛优秀论文,研究优秀论文的解题思路和创新点,同时学习论文的写作和排版,针对与美赛和国赛,还会有不同的写作亮点和排版思路。此外,对于一些常用模型的优缺点,大致解题思路也要有所整理,在比赛的时候能够提高解题和写作的效率。

4.比赛过程

首先,对于最初的思路安排最为重要,初步思路决定了整个建模的大致方向,因此需要以负责建模的同学为主,其他同学为辅参与讨论,当意见不合的时候尽量以一个人的思路来进行尝试,节省时间。同时,部分比赛中初期对于数据收集的能力也有所考察,最好能通晓一些数据网站以此尽快收集到相关数据。

其次,大致思路确定下来后,便开始建立具体的模型了。关于模型的建立和解答方面,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尝试,甚至会出现更换多次模型的情况,不断优化自己的模型,同时对于模型算出来的结果大部分题目都是一个模糊的区间,只要在区间内的结果便是正确的,因此不需要对结果纠结的太深,主要是建模期间的思路明确,方法正确。

最后,撰写论文的关键是准确表达解题思路和选择模型的好坏,对于一篇优秀的论文,其摘要是精华部分,必须要突出自己的思路过程,亮点和结果,只有摘要引起了评委老师的注意才有可能让评委老师进一步省阅你的论文,同时对于论文的排版要求也较高,排版整齐往往是论文的加分点,如果在来得及的情况下,最好可以在问题分析中增加自己的思维导图,这也是论文的加分点。

最后祝今年参加亚太赛的同学可以克服困难,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学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