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凿空西域”第一人

他是汉朝最伟大的外交官、探险家,是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他是受人敬仰的“博望侯”,用双脚走出了“丝绸之路”;

他被梁启超称为,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

他,就是张骞。


公元前141年,年仅16岁的刘彻登上皇位,此时,汉帝国已经运行了64个年头,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经济上国富民强、充满活力。但是这个国家被北方的匈奴王朝欺压了几十年,年轻的汉武帝自登基的那一天起,就踌躇满志的开始筹划如何经营自己的国家。

汉武帝听说,居住在河西走廊地带的月氏国被匈奴侵扰,月氏王被杀,甚至他的头颅都被做成了酒器,新的月氏王想要报仇却力不从心,所以月氏部落不得不被迫西迁。

这可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如果联络月氏,对匈奴进行夹击,必定能够打败匈奴。汉武帝激动不已,但遗憾的是在他麾下,几乎所有的谋臣都对遥远的西方世界一无所知,他们只知道西渡黄河有一条河西走廊可以通西域。

汉武帝决定公开招募,愿意冒险的人,必须穿过河西走廊,前往西域去寻找月氏部落,说服他们和汉帝国一起夹击赶走匈奴。

这是勇敢者的游戏,当时,河西走廊被匈奴王朝控制,而且月氏人西行的下落无人知晓。更令人担忧的是,也许出使的人还没有走到西域就会被杀掉。

谁会去冒这样的风险,但还是有勇敢者站了出来,他就是27岁的张骞,张骞刚刚成为汉武帝的宫廷侍卫,他觉得出使西域是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也是对于中原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明知艰险,但胸怀梦想的张骞,义无反顾。

汉武帝非常高兴,他不仅亲自为张骞挑选了勇士随行,还让一个归顺的匈奴人堂邑父给张骞做向导和翻译。临行前,汉武帝刘彻在甘泉宫隆重接见了张骞,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担当这样的重任,汉武帝心里也没有把握。

高举使节、骑马西行的张骞和他的使团,离开长安城时,一定不会想到,此一去之路,被西方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后来取了个如诗如画的名字:丝绸之路。


对于长期生活在富庶汉中平原的张骞和他的使团来说,尽管对于穿越这条通道的艰难与险恶,早已做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但是日渐深入河西走廊,他们还是感到了自然环境的压力。

戈壁坚硬,黄沙漫漫,眼望赤壁如火一般燃烧,走到很远才能看到一片绿洲和稀疏的人烟。然后又是荒漠和戈壁,危险无处不在,若是不幸撞到匈奴士兵,那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一个平静的午后,在炎热的戈壁滩上,伴随着呼啸声,彪悍的匈奴骑兵,冲到了眼前。没有任何悬念,张骞与他的使团被俘虏了。

他们被押去见当时的匈奴王军臣单于,军臣单于得知张骞使团打算去往月氏部落时,阴沉着脸对张骞说:“月氏在我们的北边,你们汉人怎么可以擅自从我们的土地上过去呢?”张骞自知理亏,无话可说,毫无疑问,等待他们的结局必定凶多吉少。

出师未捷身先死,张骞早已做好准备,但匈奴人并没有杀他,他们希望从张骞口中得知更多汉朝的情况,并试图说服这位勇敢的汉人为匈奴效力。张骞拒绝了,他的不合作和不妥协,导致他长时间被匈奴人软禁。

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描述,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张骞忠心耿耿,义胆昭昭,诚实厚笃,心胸开阔,并能以信义待人,蛮夷之人因此都很喜欢他,匈奴人放松了对张骞的戒备与管制。但是匈奴人并没有放弃对这个来自中原王朝官员情感瓦解的努力,经由单于撮合,张骞娶了一个善良的匈奴女子。

这是张骞在枯燥单调的戈壁生活中唯一的一抹亮色,尽管所有历史典籍都没有记载他们的情感故事,但穿越两千年时空,我们依然相信,也许正是这段情感带给张骞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时间在缓缓流逝,被长时间滞留在匈奴的张骞,处处留心,时时观察,对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转眼间,张骞已经在匈奴的监管下生活了十年,十年的时光足以磨灭一个人的雄心壮志,只有细心的匈奴妻子会发现,张骞会时不时眺望东方,那一定是长安,他一定是在思念故乡,还有汉帝国交给他未完成的使命。

一个平常的日子,张骞带着他的随从堂邑父像往常一样外出打猎,但他的匈奴妻子还是察觉出了一丝异样,她知道此一去自己的汉人丈夫将不再回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中国人千年以来的古训。

张骞深深地看了一眼与他相处数年的匈奴妻子,最终没留下只言片语,相较儿女情长,自己身负的使命更加重要。在困境处坚守,于艰险处斗争,纵然此去荆棘丛生,起起落落,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片净土,心向往之,无所畏惧。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张骞,用坚定的毅力和行动,坚守着自己的职责。


张骞和堂邑父穿着匈奴人的衣服,穿越匈奴人的管辖一路狂奔,他没有回长安,而是选择了继续西行,他要完成汉帝国交给自己的使命,他的心愿未成。

十年,即便遭遇软禁、羞辱,张骞始终没有屈服。十年,即便月氏国不知现状如何,但张骞依旧坚定不移地向西走去,张骞始终抱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使命在前行,矢志不渝!

此时的月氏部落早已在匈奴的数次打击下,分裂成两部分,大月氏和小月氏。西行的大月氏依附大夏,另建家园,少数留在敦煌和羌族人在一起被称为小月氏。

当张骞得知这一消息后,毅然折向西南方向继续寻找大月氏,他们进入了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这是一次艰险的跋涉,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茫茫无尽的沙漠中,时而风沙走石,时而热浪奔涌。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张骞是如何在强大的信念支撑下,横穿大漠,翻越帕米尔高原,来到大月氏的,这相当于从今天的内蒙古走到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

当大月氏王见到这个来自遥远中原的汉人时,他惊奇和钦佩。但对汉武帝联合攻击匈奴的提议并不感兴趣,他告诉张骞,这里土地肥沃,人民已安定下来,无意东还复仇了。

再三邀请却得不到明确的答复,张骞倍感失望,但他的内心深处依然觉得不虚此行,他的足迹遍及天山南北,中亚、西亚地区,深入了解了西域社会,更发现了被称为汗血宝马的优良马种。如果能够打通汉帝国与西域的通道,中原和西域的往来就可以畅通无阻了,带着这样的想法,张骞打算尽快返回长安。

为了避开匈奴控制区,张骞决定改变路线,他们再一次翻越了帕米尔高原,沿昆仑山北部迂回北上返回长安。意外的是,此时的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部落。

张骞实在是时运不济,再一次成为匈奴骑兵的俘虏。这一次,张骞认为自己必死无疑,但令人惊奇的是,匈奴首领再一次宽恕了这个逃跑的汉人,在匈奴的营地,张骞几经周折回到了善良的匈奴妻子身边。

那个善良的女子是何等心情呢?再次见面是该喜还是该为没有逃回长安的丈夫遗憾呢?

公元前126年春,匈奴军臣单于病逝,张骞抓住机会再次出逃。这一次,匈奴妻子义无反顾的和他一起踏上了行程。

从甘泉宫出发的那一刻算起,一个13年来杳无音信,几乎被人遗忘的男人,突然穿越时空一般活着回来了。当这个男人再一次望见巍峨的长安城时,他匍匐在地长跪不起。


公元前126年,张骞从遥远的西域神奇归来,京城为之轰动。此时的他已经从一个英姿勃发的青年,变成年近不惑饱经风霜的中年人。

第一次出使西域,“行时百馀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张骞将西域各国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俗以及山川地貌,向汉武帝做了详细汇报,张骞的讲述让汉武帝及所有大臣都听得入了迷。

十三年跌宕起伏的出使经历,对于汉帝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地理大发现。张骞出使西域虽没有达到联合月氏国共同抵御匈奴的目的,但他带回来的西域地图、物产和中原从未见过的植物种子,都为以后东西方的通商打下了基础。

司马迁称赞张骞通西域的壮举有“凿空“之功,绝非妄言。《史记索隐》解释说:“案谓西域险,本无道路今凿空而通之。”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代表汉帝国出使西域。当年张骞在离开西域时,他郑重许诺,总有一天他会回来的,如今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张骞和他的使团,把汉帝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原物产,传到西域,西域的名马、银器、以及毛织品等当地特产,也源源不断传到中原,西域各国遣使来汉,开始经济方面的交流,我们今天熟知的葡萄、胡萝卜、石榴等瓜果蔬菜,以及骆驼、狮子、鸵鸟等物种也陆续沿着这条走廊传入中原。

毫无疑问,张骞的第二次出使西域,促使西域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奠定了中原王朝领土的开发。

公元前114年,张骞与世长辞。

博者大也;望者,威望、诚信也。在西域人民将汉朝的使者都称为“博望侯”的那一刻,丝绸之路也成了人心所向、众望所归的商贸、经济、文化与和平之路。作为凿空西域的大汉使者张骞,在这条路上,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忠于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是什么?是在所有的梦想和誓言中,那颗心一直向善、向美、向真。气节是什么?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对永恒价值与信仰的追求。张骞忠诚地铭记自己的使命,勇于拓荒,“艰难险阻”终“玉汝于成”。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无物永驻,多平台同名。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骞:“凿空西域”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