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7

传习录(卷下)

 

【三〇七】钟声之扣与未扣

或问未发、已发。

先生曰:「只缘后儒将未发、已发分说了,只得劈头说个无未发、已发,使人自思得之。若说有个已发、未发,听者依旧落在后儒见解。若真见得无未发、已发,说个有未发、已发原不妨,原有个未发、已发在。」

问曰:「未发未尝不和,已发未尝不中。譬如钟声未扣,不可谓无,既扣不可谓有。毕竟有个扣与不扣,何如?」

先生曰:「未扣时原是惊天动地,既扣时也只是寂天寞地」。


佐藤一斋引彭定求(《南昀集》,光绪七年[一/\7\一」本)附,《释毁录》(页十二上)曰:‘《通书》第七章曰:‘唯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中和一串说,便是合未发已发而一之也。文成之不分未发已发,实以周子(敦颐)为张本。”


【译文】

  有人就“未发、已发”问题请教于先生。

  先生说:“只因朱熹将‘未发、已发’分开来讲了,所以我只有说一个没有‘未发、已发’之分,让世人自己思考而有所得。如果说有一个‘未发、已发’,听讲的人依然回到朱熹的见解了。如果能真正认识到没有未发已发,即使讲有未发已发也不妨事,因为本来就存在未发已发。”

  问先生:“未发并非不和,已发也并非不中。比如钟声吧,不敲也不能说就没有钟声,敲了也不能说就是有了钟声,但它毕竟有敲和不敲的分别,这样说对吗?”

  先生说:“没敲时原本就是惊天动地的,敲了之后也只是寂静无声。”


  先生论未发、已发,良知无分动静,本自具足,即体即用,即未发即已发,即静即动。这里,先生以扣钟形象地来比喻已发未发,更突出了良知有体有用、圆融无碍的特征。

  钟声扣未扣,良知妙用“明”。

  已发未发“在”,在在处处“灵”(觉),如先生所言“原有个未发已发在”。

  存在,根本存在、知见存在、万有存在(“非常见”存在、“常见”存在),“知”存“见”在,知“本”见“用”…

  “存”而“在”,“在”而“存”,能言说的,皆落“有”落“在”,皆是“在在处处”,“在”因“存”而在,存因在而存,存“隐”在“显”,知“见”万千,论“在”莫论“存”,正如庄子所言“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已发未发,如水波即水,滔滔而去,自然而逝;扣与未扣,“声”起“声”灭,生灭在“声”,而钟“自”如如,未扣“存”声,“声”天“声”地,扣而声“去”,“寂”天“寞”地,生生灭灭,起伏如波,扣与未扣,已发未发,动而不动,增不得一分,减不得一毫,始终如“一”,終自如如…

  未发,鐘之无声也;已发,鐘之有声也。有声无声皆声也。声不离鐘,鐘必有声;无声即体,有声即用,体用不二,本来一鐘。

  未叩之动,动而无动;既叩之静,静而无静,有无之见,隐现之功,皆鐘之化矣。

  浪之起落,波之沉浮,皆水之功矣。

  然动静、起落,于鐘,于水,半分不增,一毫不减,不生不灭,即所谓诸法空相矣。

  初学者无需纠缠在这些概念上,只要一心致良知,功夫到了,自然清晰地体会到未发之中、已发之和。想在逻辑思考中分别概念,然后寻找着手处,只能是白费功夫。


批注:

①未发已发。参看第二十八条,注一。

②参见《答汪石潭内翰》:“夫喜怒哀乐,情也,既曰不可谓未发矣。喜怒哀乐之未发,则是指其本体而言,性也。斯言自子思,非程子而始有。执事既不以为然,则当自子思《中庸》始矣。喜怒哀乐之与思与知觉,皆心之所发,心统性情。性,心体也;情,心用也。程子云:‘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寂然不动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是也。’斯言既无以加矣,执事姑求之体用之说:夫体用一源也,知体之所以为用,则知用之所以为体者矣。虽然,体微而难知也,用显而易见也,执事之云,不亦宜乎。”(《全书》卷四)

又参见《答陆元静书》:“未发在已发之中,而已发之中,未尝别有未发者在;已发在未发之中,而未发之中,未尝别有已发者存,是未尝无动静,而不可以动静分者也。”(《传习录》中)


净心斋笔录

2022年9月24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