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五章 亡行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五章 亡行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列出了六个亡国之臣。这六个亡国之臣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时间跨度主要集中在夏商周时期。

从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尧开始,再到周朝的晋国,每一个君主时期韩非子都列出了一位亡国之臣,他们是夏朝有扈氏的臣子失度,尧时期讙兜氏的臣子孤男,尧舜禹时期南方部落三苗的臣子成驹,夏朝末代君主桀的臣子侯侈,商朝末代君主纣的臣子崇侯虎,周朝诸侯国晋国的臣子优施。从相关资料上看这六个亡国之臣的说明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君主的宠臣,也就是君主的亲信宠臣与左右近侍。

我们一直强调人是事物的主体,成事在人,败事也在人。我们常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为民间对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策。用来比喻事情的好坏或成败都由同一人造成的。可见事情的成败人是多么的关键。

关于亲信宠臣与左右近侍韩非子有专篇论述,认为他们借助与君主亲近的优势蛊惑君主,祸乱朝廷,致使国家陷入混乱中。韩非子对六个亡国之臣的评判有三层,第一层是“言是如非,言非如是,内险以贼,其外小谨,以征其善。”意思是他们把是说成非,把非说成是,内心阴险毒辣,外表小心谨慎,用以表明自己善良。

这是亡国之臣的第一层表现,主要是为了伪装自己险恶的内心,表明自己的善良。首先是颠倒黑白,似是而非,蛊惑君心,貌似善良为君着想,实则阴险祸国殃民。亡国之臣如此行径就是为了获得君主的信任,为下一步“名劫”做好准备。

韩非子对亡国之臣的第二层评判是“称道往古,使良事沮。”意思是称颂远古,使好事变坏。亡国之臣这一行径使君主固步自封,不能与时俱进。君主为了所谓的名誉与名声,因循守旧,仍然遵守着过去的思想与做法,不能正确面对眼前的国事,自然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反而使事情越来越糟,国家混乱不堪。亡国之臣既获得了君主信任,又控制了君主的思想,为更进一进的“事劫”做好了准备。

韩非子对亡国之臣的第三层评判是“善禅其主,以集精微,乱之以其所好。”意思是善于控制君主,收集君主隐微的意向,以投合君主的爱好来扰乱君主。至此,亡国之臣已经完全控制了君主,揣测君意,按君主的意向开始干涉朝政,扰乱君主,破坏朝纲。亡国之臣一旦干涉朝政,在具体的事情上掌握了主动权,就以即成的事实来要挟君主,让君主按他们的主张处理朝政。

先取得君主的信任,再控制君主的思想,最后掌控朝政,这就是亡国之臣的亡国行动路线图。但,韩非子对于每一步都有应对之策,都有专篇论述,这里不再累赘述说。能够实行三层行径的人,韩非子认为是“此夫郎中左右之类者也。”意思是这些都是郎中官和左右侍从一类的人,就是亲信宠臣与左右近侍。

也许有人问,难道君主傻嘛,没有自己的是非观,连对错都不知道?我们曾说过君主也是人,是人就有人的弱点,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小、思想乱,中央集权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分封制还是主体政体,各地各自为政很普通。君主信息闭塞,信息来源局限很大,活动空间封闭,一般也就是在宫中活动,能看见的和能说话的就是那几个人,所以很容易被蛊祸。三人成虎的故事不仅发生在民间,也会发生在宫中。

【言是如非,言非如是,内险以贼,其外小谨,以征其善;称道往古,使良事沮;善禅其主,以集精微,乱之以其所好:此夫郎中左右之类者也。】

多读圣贤经典,就能明理知道,是非分明。明白了天道与事理,自然就能分清臣子所言是对是错,也能清楚谁奸谁臣,更能知道何为何不为。天道,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事理,就是社会共识、国家律法、行业规范。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五章 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