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无常 诸法无我

《正见》宗萨钦哲仁波切,之前读过他的《八万四千问》。看过一部类似的名字导演拍的电影《嘿瑪!嘿瑪!》,请原谅我分辨不出他们的区别,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其实这本书比《八万四千问》更深,读起来有点涩,没有点经历或许比较难理解,里面提出很多观点见地在我去参加十日内观都有曾提过。

我特别喜欢李连杰先生在推荐序里的一段话:

“人生就是一场戏,我是演员,而上师是导演;不熟练的演员时常忘了自己在戏中,幸好有导演指导演员演戏,并且不断地提醒演员他正在演戏。”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可是我们都演不好自己,我们努力想演好一个“好父母”,“好恋人”,“好盆友”,“好员工”,“好老板”。可是我们都会演着演着就迷失自己,假戏真做,我们无法理解,无法理解人生如戏,我们都放不下,越演越深,忘了自己不过是一个演员,可以跳出角色,而非执着于角色。

最后面有这样一段话,仁波切说道,佛教的真理,大智慧,四法印是不会跟时代改变的,改变的只是教法,他们是唯一的真理,我们泡茶喝,喝的是茶,但是我们却执迷于如何泡茶,用什么杯去泡茶,换个方法,换个杯倒低也是在喝茶。

在如今,唯物论,科学大行其道,在我们国家里大部分都是无神论者,我们都相信“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物理的三大定律,追求实证推理。 

科学,何尝不是一种宗教呢?

而佛教里的佛陀并非其他宗教那样的神,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怔悟了唯一真理的人。只是大多数都被表面的宗教性所迷惑,误读了“佛”。

佛教的唯一真理——四法印,也就是元认知,其他的佛教智慧都是衍生于此。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

法印也不是教令或圣诫。其中没有任何道德性或仪式性的内容,也没有提到善或恶的行为。它们是根据智慧而来的实际真理,而佛教徒最关注的就是智慧。道德和伦理是次要的,偶尔抽一两口烟或有一点点风流韵事,不表示你就不能成为佛教徒。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被容许去做邪恶或不道德的事。

四法印简单的说可以这样去理解:

必须接受一切和合现象都是无常,

一切情绪都是痛苦,

一切事物无自性,

以及证悟是超越概念的。

我不知道什么叫“和合现象”,但是我能理解无常,能理解一切情绪都是痛苦,包括快乐也是痛苦,一切事物都是无好无坏的,都是超越概念形式的。

在读到这本书之前,我的老师就是如此教导我冥想,不追求特定的感受,好的感受坏的感受都是无常的;喜欢的事物会转变成痛苦的事物;好的,坏的都是出于我们对事物的定义,并不是事物本身就有的属性,不要在乎形式。 

在“婴儿摇鼓及其他分心物”这一章写到:

我们日常生活中会不由自主地和他人避开真相,我们对衰朽的征象已经产生了免疫力。我们告诉自己“不要老想着这些事“,并且用正面的方式来鼓励自己。

当这个“任何事情”令人不满意的时候,我们就会故意转移注意力,如同母亲用玩具和小摇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一样。

我们活着大城市里无法理解“无常”。我们被各种广告吸引住了注意力。不仅是广告,还有亲朋好友的各种观念,学校教给我们的知识理论,它们如同诺兰的《盗梦空间》一样不断地被植入各种不朽的理念,追求永远年轻的美丽,迅速走向高富帅的成功,还有各种喜欢的综艺节目电视剧......各色事物华丽夺目吸引着我们的流量。

可是没有一个是真的,我们都热忱如各种美丽的故事,不是无奸不商,而是我们都喜欢听各种让人浮想联翩的故事。一个男人单膝跪在地上向女人求婚的画面就是最好的证明,一颗石头华丽的包装变成了爱情的象征,究竟什么是“爱情”?什么是“永恒”?什么是“钻石”?本来这颗石头很普通,但是人们相信了这样一个永恒的爱情故事,这个求婚成了人们的共识,人们便相信这颗钻石很珍贵,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正是因为我们都相信,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在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中也说过,我们能比其他物种厉害的地方就是我们会编故事,并且相信这样的故事聚在一起。

并不是说故事就是不好,而是像李连杰老师说的那样,我们忘了自己是一个演员,假戏真做,而且无法从这里面走出来。我们否定了此时此刻的自己,我们期待某种改变会发生,并且一直拥有,我们希望自己是一直是幸福的,可是这个世界就是告诉你,到处都潜伏危险,有些地方很混乱在战争,有些地方很多人都吃不饱饭。我们被植入各种故事或理念,就像带上有色的眼镜一样,我们相信了故事,并沉迷于幻象,远离了真相。

如果没有盲目的期待,就不会有失望。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无常,就不会攀缘执着;如果不攀缘执着,就不会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着。我们相信这些故事能够拯救我们现在如此糟糕的生活,可是那个故事一直没有到来,我们就很痛苦。我们无法接受糟糕的生活。

在播客Steve说136期(在模糊的世界里永不停止思考)里讨论了《我们与恶的距离》有这样一个观点,我们都喜欢简单明了的事情,因为这样直观不用思考,黑白分明,所以国内很多宫廷剧就特别火,因为不用怎么思考你就能知道这个是坏人,那个是好人。而《我们》这部剧的成功就是没有分出好人和坏人,看这部剧相当复杂,一句台词让我非常深刻,是一个杀人犯的母亲说的:“你以为我养他二十几年是想让他成为一个杀人犯吗?”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杀人犯什么的都是该死,都是大坏蛋,但是这部剧就是把难以啃捏的真相告诉给观众,生活中并不全都是黑白分明,贴标签这么简单明了的,在这个电视剧里为了了解杀人的真相,让人心情极其复杂,因为真相需要足够的耐心去思考和理解,而相反我们的大脑其实是不喜欢思考的,因为思考需要大量的消耗,让人疲倦。可是生活中要比这部电视剧复杂不止千百倍,可是我们往往就是相信自己的大脑,希望事情越简单越好,什么一个星期速成什么的。

所以无常就是不断的变化,没有恒等不变的事物,一切万有,没有一样是独立、恒常、纯粹的状态存在。而不是简单的理解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恶就是恶,所以痛苦的产生就是我们对期待的执着不放,因为我们想一直拥有,不去思考,简单的,直接的,毫不费力,我们只要好的一面。

可是我们不理解什么叫无常。无常就是所有好的坏的,产生对立的全部都存在。好的事也会变成坏的。这个在我学习画画的时候走知道了。所有的事物其实并没有实际的边界,在一副素描作品里,要是出现了一条明显的线,比如苹果和台面的交界,其实在一副画中是不存在明显的线的,虽然现实中可以看到明显的线,可是从细微的角度看是没有边界的,只是我们眼睛看到的是表面的。而在素描的过程中尤为明显,如果你把这条线画得明显了这幅画就很不好看,是一个大忌。特别是在同一个物体上的明暗变化也是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没有亮部和暗部一刀切,他们之间有无数的灰色过度。暗部里也有亮的地方。一副画无法全部靠细节获得好评,它需要粗细结合,相互依存,共同作用。

生活也是如此,不可能得到所有的好事,因为好事必须依赖它的对立事件存在,才能构成所谓的好事。而且没有绝对的好事,所谓的好都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对糟糕的环境产生痛苦不是环境的错,而是出自于我们自己。事物本身并没有任何好坏之分,也就是四法印里的第三条:一切事物无自性。所有事物没有任何属性。

一切的情绪都是痛苦。就如同第一条“诸行无常”。我们产生情绪是因为我们对某样事物的理解或想法。我很难说清楚这个,但是我知道有多快乐就会有多痛苦。就像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情绪也像某些外物,我们喜欢所谓的正面积极的情绪,并唾弃负面的情绪。我记得迪士尼有一部电影是讲情绪的叫《头脑特工队》。一开始我以为“开心”才是主角,原来并不是,这个电影告诉我们所有的情绪都一样重要。他们也都是相互依存的,无常的。这个我还是不是很理解通透就不再解读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诸法无常 诸法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