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郑伯克段于鄢(隐元年)】 直译及诗评

原文:

《春秋》之所深讥、圣人之所哀伤而不忍言者三;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kuai三声聩kui四声于戚,齐国夏、卫石曼姑帅师围戚,而父子之恩绝;公与夫人姜氏遂如齐,而夫妇之道丧;郑伯克段于鄢yan一声,而兄弟之义亡。此三者,天下之大戚也。夫子伤之,而思其所以至此之由,故其言尤为深且远也。

论郑伯在鄢城打败公叔段(鲁隐公元年)

《春秋》这本书所指责的、圣人孔子所哀伤而又不说的有三件事情:第一件事就是晋国的赵鞅率领军队将卫国太子蒯聩护送到戚这个地方,齐国大夫国夏、卫国大夫石曼姑率领军队包围了戚这个地方,结果是父子关系的恩断义绝;鲁桓公、夫人姜氏接着去了齐国,结果是夫妇之间的道德沦丧;郑伯在鄢城打败公叔段,结果是兄弟之间的情义消亡。这三件事情,是天下最悲哀的事情,圣人孔夫子非常的感伤,就思索分析这些事情是如此到这个结果的理由,所以说起来的道理也是特别的深远啊。

且夫蒯聩之得罪于灵公,逐之可也,逐之而立其子,是召乱之道也。使辄zhe二声上之不得従王父之言,下之不得従父之令者,灵公也。故书曰:“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蒯聩之不去世子者,是灵公不得乎逐之之道。灵公何以不得乎逐之之道?逐之而立其子也。鲁桓公千乘之君,而陷于一妇人之手,夫子以为文姜之不足讥,而伤乎桓公制之不以渐也,故书曰:“公与夫人姜氏遂如齐”,言其祸自公作也。段之祸生于爱。郑庄公之爱其弟也,足以杀之耳。孟子曰:“舜封象于有庳bi四声,使之源源而来,不及以政。”孰知夫舜之受其弟之深,而郑庄公贼之也。当太叔之据京城,取廪延以为己邑,虽舜复生,不能全兄弟之好,故书曰“郑伯克段于鄢”,而不曰“郑伯杀其弟段”。以为当斯时,虽圣人亦杀之而已矣。夫妇、父子、兄弟之亲,天下之至情也,而相残之祸至如此,夫岂一日之故哉! 

当初蒯聩因故得罪了卫灵公,卫灵公把他赶出国家就可以了,赶他出去而立蒯聩的儿子为太子,是招来祸乱的原因。使他的儿子辄对上不能听从君王的话语、对下不能听从父亲命令的这个人,是卫灵公啊。所以书上说:“晋国的赵鞅带领军队护送卫国太子蒯聩到戚这个地方。”蒯聩不去除太子名分的这件事,就是卫灵公不能赶跑他的原因。灵公为什么不能赶跑他的原因,是因为赶跑他还要立他的儿子为太子啊。鲁桓公是有千乘战车国家的国君,却深陷于一个妇人的手中,孔夫子认为文姜一介女流是不足于指责的,感伤的是桓公不能制服她而逐渐发展成这样。所以书上说:“鲁桓公、夫人姜氏接着去了齐国”,说的这样的祸端来自桓公自作自受。公叔段的灾祸来自于溺爱,郑庄公对于他弟弟过分的爱,足可以达到杀死他的地步。孟子说到:"舜封他的弟弟为有庳的诸侯,并使他经常不断的来看望舜,使他不能参与政事。”知道吗还是舜爱他的弟弟更深,而郑庄公却是存心不良啊。当他的弟弟占据京城,又获取占为己有,在这个时候即便是舜复生,也不能圆全好兄弟之间的感情了,所以书上说“郑伯在鄢城打败了公叔段”,而不说“郑伯在鄢城杀死了公叔段”。这是因为在当时,虽然是圣人也会是杀人的结果。夫妇、父子、兄弟之间的亲情,是天下最亲密的感情,而相互残害的祸端发展成这样,岂是一天造成的。

《谷梁》曰:“克,能也,能杀也。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不称弟,不称公子,贱段而甚郑伯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呜呼!以兄弟之亲,至交兵而战,固亲亲之道绝已久矣。虽缓追逸贼,而其存者几何,故曰于斯时也,虽圣人亦杀之而已矣。然而圣人固不使至此也。《公羊传》曰:“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而又区区于当国内外之言,是何思之不远也。《左氏》以为段不弟,故不称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求圣人之意,若《左氏》可以有取焉。 

《谷梁传》上说:“克,就是能够的意思,能够杀人。不直接说杀,因为要表示出追随共叔段的人很多。文中公叔段不称为弟弟,也不称为公子,但是《春秋》鄙视郑伯的程度超过了对共叔段的批评。但经文说在鄢这个地方杀掉共叔段的,表明共叔段已经跑到远离郑国都城的地方了。就好比说是从母亲的怀中夺过婴儿杀掉,这又是郑伯做得过分的地方。既然这样,那么对郑伯来说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不要急着追杀已经逃远了的乱臣,而应该遵循兄弟之间相亲相敬的道德。”啊,以兄弟之间这种亲情关系,发展到交兵而战的地步,可见本来兄弟间相亲相敬的情义断绝地已经很久了。即便是慢慢追剿逃跑的贼寇,那么他生存的几率又有多少呢?所以说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即便是圣人也是会杀掉段的结果,然而作为圣人断然不会走到这种地步的。《公羊传》里说:“母亲想要立公叔段为皇储,自己却把他杀了,不如不给他领地就算了。”而又谨小慎微的面对来自国内外的言论,是怎么想的这件事就很容易看到了。《左氏春秋》认为段不称职做弟弟,所以在文里不称作他为弟弟,就像是两个君主一样所以说是打败,文中说到郑伯指责他缺失教育,如果探求圣人的心意,在《左氏春秋》里是可以看到的。 

读后诗曰:

圣人不忍感伤三,皆在纲常伦理含,

父子夫妻兄弟事,春秋大义莫空谈。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郑伯克段于鄢(隐元年)】 直译及诗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