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你好

焦虑,这个词似乎成了当下最常态化的心理状态,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处处可见,譬如生存焦虑、就业焦虑、升学焦虑、睡眠焦虑等等,不一而足。在动笔之前,我还特意去查了下百度百科,一番浏览才意识到,焦虑其实是一种很中性的心理状态,只要控制得当,它反而有利于我们的生存,换言之,它可以等同于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如此说来,它似乎没那么可怕,我也得以用一种更客观和开放的视角来正视自己的焦虑,勇敢地寻觅它的源头,源头?没错,原以为我已经很了解自己了,直到昨晚看了看自己写的童年连载,才蓦然发觉我内心焦虑的盔甲可能坚硬到远超自己的想象。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从记事起,父亲性格中强烈的批判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多深?我记得还很小的时候,深夜里听到父亲下班回家,钥匙伸入锁孔的声音,敏感的我会立刻将头颤抖着缩入母亲的怀里。也就是说,这种害怕的情绪对身体所形成的肌肉记忆也许此刻就开始了积攒。后来入学之后,因为各种事被拳脚伺候更是家常便饭了,但我觉得挨打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孩子嘛都顽皮,那个年代被父母打很正常,关键在于害怕挨打的情绪,这一点当时不懂,但从现在来追溯,反而细思极恐,一个人长期处于一种情绪状态,身体就会渐渐熟悉并适应,可自己却不自知。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便是上小学时被班里的大个子同学欺负,回家后父亲大发脾气,当时尽管没有挨打,但我永远记得父亲那时冰冷的话语,“别说学校看不起你,老师看不起你,同学看不起你,老子也看不起你!”时过境迁,尽管现在明白那只是父亲恨铁不成钢的气话,但当时那个脆弱的自己呢?我试图去揣测那个不到10岁的小男孩的内心世界,被同学欺负了,期望得到父母的关怀与保护,而父亲的话语残忍地浇灭了它内心仅存的希望,这种冰冷的肌肉记忆延续到今天的后遗症,便是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是,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如何应对父母的责骂,这种心理机制已经经历岁月的叠加变成了一种本能。直到今天,自己偶尔在家里打碎个什么东西时,我发觉自己会本能地看向父亲,那种焦虑感会格外强烈。

有时候翻开自己的小学毕业照,会特别感慨。拍照留念的那几分钟,我正在被同学欺负,而且感觉自己很冤,那时候我拼命地想要停止自己打气带子的生理现象,却最终事与愿违,被相机永远定在了那个耻辱的瞬间。后来尽管情况相对好一点,但害怕与别人发生冲突的那种本能也不幸地被身体所接纳,会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本应该是属于自己的利益,却因害怕冲突本能地退缩,不敢发声,更不去奋力争取;第二,别人在我面前因为某些事相互争吵起来,我会试图用莫名的笑声去缓和气氛,潜意识里害怕被冲突波及到自己。

进入高中以后,内心的那种抗争意识开始渐渐苏醒,面对父亲的批判,我会据理力争,常搞得母亲在一旁诚惶诚恐,不知该帮谁说话,现在回想其实我所对抗的只是自己的焦虑感而已,试图用这种硬钢的方式来驱赶焦虑,岂不知,不仅事倍功半,还会让自己显得冲动、幼稚,我记得大学时一个老师当时评价我的面相时表示,我看长相挺着急的,说的我很无奈。看看,焦虑感已经在无形地雕刻我的五官了。

再后来进入社会之后,我始料未及的一点是,由于我害怕被批评,害怕面对冲突,很多东西我都懒于去尝试,我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与发挥,而一直以来都有父母在身后为我操心,无限滋长了我的惰性,当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人生责任时,各方面的捉襟见肘加上我的惰性,似乎让我那似乎“与生俱来”且无处安放的焦虑感如虎添翼,我时常感到心力交瘁,想着年迈的父母,再看看自己各方面的一片空白,有时候真的感觉触目惊心!

提笔写到这里,似乎有种卖惨的嫌疑,但这实在非我本意,只是想提炼一下自己过去30多年的人生,重新感受一遍自己内心的焦虑里程,以便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随时洞见和觉察,以前的多数时候,我总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焦虑却不自知,而30多年的焦虑感已然化作厚厚的肌肉记忆,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得到治愈,但至少从今天开始,我又重新认识了一下它的样子,记得π姐曾经告诉过我,你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是你用来修炼自己的素材。的确,时时觉知、处处觉知,才能更真实地感受自己的焦虑,勇敢面对内心的怯懦,最终让自己变得更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焦虑,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