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不知不觉中就被改变了这么多,所以我总在想,如果不读书,将来有了孩子,我们能给他们什么?是金钱?是玩具?还是美食?谁给他们思想呢?”这是我在2018年1月23日发表的一篇说说,我开始思考未来自己能带给孩子什么。
我并不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我而言教育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回答教育是为了什么吧。
罗胖说:教育的本质是人点亮人,前后的主语都是“人”,前者可以是父母、老师、朋友,后者可以是孩子、学生、朋友,点亮这个词语本身就能带给我们希望,或许我们的人生都曾被他人点亮过,又或许我们也曾经点亮了他人的人生。
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了太多的人,也曾或多或少的被他们改变,于是我们成为了今天的样子。教育是什么呢?于我而言,是用更好的自己点亮孩子的人生。
每次读书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思考的太少,面对自己能带给孩子什么这个问题,始终觉得一片空白。
第一次被触动是因为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一部很精彩的推理小说,看完之后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小说主人公雪穗和亮司有错吗?站在法律的层面上,他们是错的,可是当我回想起他们的童年经历时,我开始动摇了。
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回忆起童年都是快乐而又惬意的,可是雪穗的童年经历,是黑暗的,出卖她的正是自己的母亲,让她委身于思想肮脏的中年男人,是母亲亲手撕碎了她的童年,她的世界从此没有了太阳。
亮司又做了什么呢,他杀死了自己猥亵幼童(雪穗)的父亲,从此开始逃亡,他们两个人相依为命,把彼此当做信仰,所以无所畏惧。雪穗说: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暗,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他们都曾被最亲近的人伤害,在他们还没有反击能力的时候,就被父母推上了一条不归路。
家庭教育重要吗?答案不言而喻,倘若没有遇到这样的父母,或许他们的童年会更幸福吧。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童年的伤痛能治愈吗,我不知道,或许该因人而异,或许并不能,所以我们终其一生都要带着它行走。
你问我难过吗,当然难过了,可我也知道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自己无能为力,能做的只是让自己成为更好的父母,给自己的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安全感,让他们拥有更加幸福的童年,成为他们自己。
我是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长大后却发现越来越难回答,因为我还没有成为我,我还是他人期待中的我,还是各种规则约束下的我,我自己并未出现,因此这个问题没办法回答。
我想《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他突然的自我觉醒,带着想要画画的梦想,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眼里优裕美满的生活,贫穷、病痛他丝毫不在乎,只是他从来不曾后悔。
谁又不曾羡慕这样的自我觉醒呢,我也不例外,我更想成为我自己,而不是他人眼里的我,不是应该成为的我,只是我本来的样子。
从小到大,我并没有做成几件可以让我非常自豪的事情,循规蹈矩、听话懂事成为了我的标签,于是我不能有自己的意识,于是我内向的性格成了致命伤,于是我不懂人情世故,于是我还没有活成他们眼里满意的样子。
我承认我的自卑,但我想做出改变,我想找到自己从而成为自己,身边的大多数人都习惯用自己的处世标准来衡量我的一言一行,可是他们忽略了一个简单却又重要的事实,我并不是他们,他们的标准并不一定适合我,但是他们依然乐此不疲的坚持着,于是有了碰撞,有了不解,有了强制性的要求,他们想把我变成他们眼里的我,可我不愿意。
我期待自己能有像思特里克兰德一样的自我觉醒,所以我读书,思考,希望能加快自身的成长,通过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成长,即使过程艰难,但我想找到自己,仅此而已。
教育的形式丰富多样,古往今来,有太多的人探索实践,但我想不论是怎样的形式,教育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人点亮人,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家庭教育也好,学校教育也好,包括社会教育都应该是帮助个体更好的成长。
想到之前看过的几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神奇队长》、《地球上的星星》、《三傻大闹宝莱坞》,几乎都是在探讨教育的可能性。
以《神奇队长》为例,则是在探讨家庭教育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在这个家庭里真正尊重人人平等,言论自由,父母在竭尽全力为孩子创造这样的环境,将他们每个人都看成是独立的个体,让他们形成自己的思考,并教导他们基础的生存技能,冥想,阅读,运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技能,也有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奇怪吗?即使他们一开始并没有接触学校教育,但他们有自我。
后来父亲决定让孩子去学校读书,也是一种探索。人是具有社会性的,我们都需要在社会上生存,并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我们需要与他人合作,学会适应规则,有可能的话改变规则,一直以来我们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都能够让这个世界变的更好。
纪伯伦说: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的又快又远。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我希望我是那成就了弓箭的弓,我是那无形的天空的空,我希望成为更好的自己,进而成为更好的父母,而不是用强权压制,用暴力去伤害。
如果父母迫于生计,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呢,留守儿童的教育又该由谁来负责呢?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里的一位校长回答了这个问题,留守儿童比一般的孩子更早懂事,更能接受这个世界交给他们的课题,可他们又是沉默的,自卑的,渴望表达的,所以校长决定让孩子们学习诗歌,教会他们另外一种表达方式。
即使高考并不会因为这个而加分,诗歌也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它却可以改变一个人,学习诗歌的孩子不会用拳头打架。
当诗歌打开了孩子们紧闭的心门,我们才看到了属于他们的童真。
“我信奉黑夜/因为它能覆盖一切/就像是爱。”这是一个14岁的小女孩写的一首诗,生活的现实逼着他们早早的懂事,早早的像个大人,但他们更需要父母的陪伴,是校长守护着他们内心的城堡,让他们不再沉默,学会用诗歌表达情感,学会了观察世界,记录思考,在平淡的生活里寻找乐趣,养好自己的心。
校长在孩子们的心中撒下爱的种子,当他们长成一棵树的时候,应该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将这份爱继续传递,继续点亮他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去实践,但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做这件事,不仅为自己,为自己的孩子,也为他人,为他人的孩子,这个世界更多的可能性将由他们去创造,所以做好这件事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该去点亮他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