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742,尽心章14-31-1》

《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742,尽心章14-31-1》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今天是戊戌年己未月癸亥日,六月十八,2018年7月30日星期一。

本篇分三节学习。第一节立论,后两节演绎。孟子以其雄魄的思想活力,一贯的扩充方法,极大的拓展了世人的思想疆域,窃以为,这是孟子独具的不世之功。相比而言,王夫之先生的思想活力,虽使我常常处于震撼之中,但那是鞭辟入里的长篇之力,孟子的不同在于:简约。一句话揭示本质!读王夫之先生的书要一气请下来,中间不要停,也根本停不下来,一旦中途停下来,思路文气接上去又要花时间,可见他的思维之精微缜密,曾经为了吃透他的一篇论述,我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近五万字的笔记。而孟子的书,恰恰不能这么读,程子早就有言:"读《论语》、《孟子》,且须熟读玩味。须得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做一场话说。"意思是说,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切己体察,用到工作生活中。所以,不同于王夫之的学理磅礴,读《孟子》,需要极大的放慢速度,沉下心,静下来,事上磨练,方能入味。

言归正传。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不忍心干的事,把它扩充到他所忍心干的事上,就是仁;每个人都有不肯干的事,把它扩充到他所肯干的事上,就是义。

儒家认为,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依据是人人都有恻隐之心和羞恶之心。

恻隐之心即不忍之心、深深的同情之情、哀矜怜悯之心。曾国藩告诫子弟及将领:战争是残酷的事情,从事于战争,不能忘了战争的残酷本性,所以,即使战胜之时,也应该保持哀矜之气,至少不应表现欢娱之气。这就是儒家的仁,有血性,更有人性。

既然"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为什么世上却有那么多的残暴罪恶呢?从人性角度剖析,有两个根本原因,第一叫做"气质之偏",第二叫做"物欲之蔽",受这两个根本因素的影响,这一刻这一事上发出不忍之心,但在另一时另一事上却陷入偏性茫然的状态而或忍了!不仁了!这就好像发芽的种子遭受遏制一样。

怎么办呢?有什么方法规避起伏不定的状态吗?儒家的方法就是扩充之法,把自己不忍心干的事,扩充到自己所忍心干的事上。

这就形成对照。

对照发动思维。

思维促进反省。

反省形成思想。

思想是心性得以生长发育状大的根本保证!

思想,就是儒家语境中的义理二字。由自然的生命之躯,跃升为人性昭然的义理之躯,必由思想的锻造,必经心性的磨练。

这种扩充所达之疆域,张居正先生描述为"地无远近,情无亲疏",这种扩充所达之切己体验为:遇疾苦一般矜怜,遇患难一般怜恤。至此地步,才是一个人的全体之仁。全体之仁,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根本上的仁。

全体意识,这是人类独有的标志性意识,但是,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里,只能活在具体的被切分的生命体验中。

如何体验全体呢?静坐。

静坐是儒、释、道、西共用的方法,在儒家称为静坐、道家常称为打坐,佛家常以禅定相称。称呼不同但方法一样,所以称为共法。

曾国藩的《修身十二法》第二条即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我于2016年春节期间,受我友张健现场演示双盘的示范效应,学会了双盘静坐之法,两年多时间,竟一扫轻浮散漫弊端。这个方法管用!

言归正传。

可见,仁主于慈爱,而世间当爱之物非常之多,不可以把一念的恻隐就说成是仁。

仁和仁的全体,两者是开端和完成的区别,"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只有将这颗刚刚发芽的慈爱的种子加以培育和扩充,才能够终至全体为仁。

羞恶之心,就是"知耻而后勇"的耻心和心。见到可愧可耻之事,毅然有所不为,是"义之端也"。义,主决断和行动力。同理,因为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常常不能保持一贯的决断。怎么办呢?同样,运用扩充之法,把自己不肯干的事,扩充到自己所肯干的事上,形成对照,发动思维,促进反省,形成思想。扩充至广大的疆域,使事无大小,时无顺逆,见利必不敢以苟求,见害必不敢以苟免,这才是吾心全体之义。义主决断,而世间当断之事非常之多,不可以因为起了一念的羞恶之心就说成是义。

义和义的全体,两者也是开端和完成的区别,"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只有将这颗刚刚发芽的决断的种子加以培育扩充,才能终至全体为义。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尽心篇》南怀瑾讲述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742,尽心章1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