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权威

在谈论总部授权我们公司在业务质量控制权限的利弊时,一位同事对分管业务质量控制副总的评价让我感到有些意外。她评价了分管副总的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还不够,总部把关其实是一件好事,判断依据是前段时间行业协会抽查结果的确已经显示出业务质量存在着不少问题。由于我与这个分管副总曾经共事7年多,之前的我一直认为他的水平在行业内属于中上水准,认为他就是省内行业权威之一。这个印象居然让我好似选择性地忽略了前段时间调查情况。迷信权威蒙蔽了我的眼睛。

迷信权威是如何发生的呢?

我反思整个思考和判断过程。我对于权威人士的认可是基于自己历史的看法,但自己缺乏了完整的评价标准和动态的验证视角。由于这位副总之前几年里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建设和风险意识等方面表现优良,我对于他的印象就停留在之前的状况。但我的评价指标还缺乏了项目成果评价、外部调查等因素,而且前段时间行业检查情况我知道大概情况,我却没有进一步思考检查结果反映出的问题以及调整对相关人员的客观评价。

迷信权威的本质原因是停留于印象而忽略了实际效果。

我好似对于自我成长的评价标准缺乏了成效检验和动态验证。之前关于“自嗨”的一篇文章提醒了我需要增加成长的成效检验。近两年我热衷于订阅付费专栏、参加课程、分享好文和心得,有时战友惊讶我订阅专栏的数量或对文章点赞在当时的场景下满足了我的虚荣心。但近期这段时间我意识到自己的很多努力带来的是“伪成长”,仅仅满足了自己的“上进行”和“虚荣型。”

吴伯凡老师认为,从“无条件认同权威”到“反叛权威”是一个“认知周期”,这只意味着完成“一个”周期,要开启下一个认知,就要让自己回到“敬畏”的状态。找到自己敬畏的权威,让自己自惭形秽,感到自己明显不足、残缺的参照系,这样我就回自然你进入一种敬畏和空杯状态。上述过程周而复始,不断开启自己的认知周期,才能达到“终身学习”。

实践才是检验认知的唯一标准。

评价不断变化的实际和成效才能正确和客观检验对他人的印象和自己的努力,要拥抱变化,做好动态观察和调整,才能更真实地看待他人和自己,从而实现终身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迷信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