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是一篇关于《乌合之众》的简短读后感。
正文
《乌合之众》出版于十九世纪,如今已经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的书籍。书里描述的是个体融入群体后的表现差异,以及群体的心理、道德、行为特征。
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一个人,即是个体。当在某些规则的约束下,一定数量个体就能组成群体。大部分人都经历过学生时代的军训,军训中的每个人都是能独立思考的个体,但是在军训过程中又不由自主被他人影响。当多个个体群聚在一起的时候,大部分人的个人思想、感情都会弱化,大家倾向于达成一个共识,形成一种集体心理。这种状态是暂时的,但在状态持续过程中,这些个体就会形成群体。
群体可以作出在个体情况下无法理解事情,可能有无情的刽子手行为,也有让人感动的慷慨赴义。抗疫过程中那些鼓起勇气逆行的年轻人,他们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但背负起责任时又敢于直面困难。
群体的无意识行为会替代个人的有意识行为。身在群体之中,个体更容易接受某些现实。当身边人都相信一些事情时,个体也很容易做出相同的判断。个体容易受到暗示去轻信一些言论,人类记忆具有一定不可靠性,对于发生事情往往只有一些模糊的记忆,然后在某些因素的引导下,大脑会不由自主去补齐剩余部分。在此之外,中国人常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群体中具有传播性质的信息更容易在群体中流传,极端的情绪更有感染力并且容易在群体中扩散。看看美国大选,拜登选票造假就比拜登儿子已经去世更容易扩散。
群体表现出来的认知水平,往往达不到群体的平均水平。对于意见和想法,要么全盘接受,要么认为是谬论,群体很难用逻辑去思考。比如说要推广一个新的消费税收机制,相比直接向个体征消费税,向商家收税即使结果是价格中包括了消费税,后者也更容易被接受。那些不是十分清楚易懂,但又显得负担很小的方案,最容易在群里中推广。
群体会产生领袖,领袖的群体沟通方式,需要直接明了的阐述观点,不要进行推理演绎。领袖最常用的方式是断言、重复和传染,用一些简单的信息得到简单的结论,不断重复直到群体中开始传染这个结论。
思考
网络中为什么会有各种会有此起彼伏的谣言?为什么会出现很多“喷子”、“键盘侠”?
群体中平庸信息容易被忽略,能广为传播的往往是能产生深刻记忆的信息,而很容易煽动情绪的谣言就很容易让人记住并被散播出去。而产生网络暴力的原因,一方面是匿名身份让人少了很多道德约束,另外一方面,隐藏在群体中带来的“法不责众”心理。庞大的群体很难成为处罚对象,再加上前面提到的群体中其他人言语和行为的暗示,一些破坏性的言语、行为快速传播;而更多人看到这些平时不敢做的行为不会受到约束,在情绪的带动下也会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遏止这种行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针对最开始实施这种行为的人进行惩罚。
总结
群体中人数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很难进行有效的交流和高效的协作。保持n个点相互连接需要n*(n-1)条边,当点数太多的时候,为了提高信息交流速度,往往会形成中心节点,边缘节点与中心节点直接连接,这个中心节点就是领袖。
科学进步带来的工具提升,让我们能更高效获取和处理信息,但是同时也带来更多的信息,并且我们本身的决策也会产生信息加入到整个信息网络。或许小规模节点形成的部分网络,再由网络的核心节点与其他网络核心节点进行交互,形成类似DNS地址解析的方式,是比较高效的信息交流方式。
以前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每个人类都会参与集体决策,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再思索未来的社会形态,却又觉得大众狠容易被引导。
对于自己的帮助:
保持清晰,独立思考,避免从众心理;
自己面对某些行为的默许,最终也会反作用于自己;
在组织活动/带领团队时,善用群体的特征来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