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成就好学生

电影《自由作家》让我不得不感慨:好老师成就好学生,遇到好老师,真乃人生一大幸事。

23岁的艾林.格鲁威尔怀揣着一腔热情来到实行混合教育项目(种族混合)的威尔逊学校教书,面对上司玛格丽特的暗示艾林不以为意,越是难以对付的学生越能施展才华,她相信自己来对了地方。然而,现实总是骨感的,她所教授班级的糟糕状况完全超越了她的想象,班级学生来自不同种族和社会底层,他们拉帮结派,互相憎恨,仇视白人,对于学习没有丝毫兴趣,学校只是另一个浑浑噩噩、聊以度日的修罗场。

艾林的白人身份更是让学生充满敌意,教学工作难以开展,艾林的美好理想一次次碰壁。然而,服输绝不是艾林的作风,她决心要感化这帮孩子,改变他们的命运。

在一次班级恶作剧中,艾林找到了突破口,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逐渐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让他们逐渐对学习感兴趣。高中两年过去,这些被放弃也曾一度放弃自己的孩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他们和艾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然而,按照规定,艾林无法继续教授他们高三高四的课程,艾林和学生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尽管他们做了各种努力还是无法获得批准。艾林想送学生一份礼物:她让学生成为自由作家,把他们的日记上传到网上集合出版。意外的自由作家的日记获得了广泛关注,教育部门的高层被艾林所感动,她得以继续教授自己班级学生高三高四的课程。

这些孩子都是家中第一个高中毕业并读大学的人,后来他们一起成立基金会帮助同样需要帮助的人。

艾林改变了他们的一生,没有艾林,或许他们仍将荒废自己的一生。所幸,他们遇到了艾林这样的好老师。

令人振奋的是,电影改编自真实故事,也就是说艾林这样触及灵魂的老师不止存在于幻想中,而是真实存在于现实中。

艾林的成功值得我们深思,教育本身也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艾林的成功源于她对学生的信任、尊重和不放弃。一开始,这是一群令人头疼的学生,她不了解他们,他们也不了解她,无论老师和学生,还是学生和学生,都处于互相厌恶的状态。于是,她采用了“踩线游戏"的方法,当学生符合她所提及问题,向前一步站在线的两端相互凝视,或因不符合问题而后退一步,这些问题或相似的经历让他们看清彼此,了解彼此,感受彼此,彼此间的仇恨消失了,留下的只是了解。

这个游戏直击了孩子们的内心,让他们展示出真实自我的一部分,也了解到其他人真实的一部分,而了解是建立关系的第一步。

接下来,艾林在孩子们的一次恶作剧中了解到这些每天在混乱和斗殴中求生存的孩子几乎没有一个人知道大屠杀(除了一个白人孩子),他们的知识少得可怜。她给他们借阅相关书籍,但是校方宁愿书籍安静地躺在书架上也不愿借阅给他们,理由是他们的知识储备不足以阅读艾林所选的书籍,而且他们被认为是不会爱护书籍,只会在书上乱涂乱画,或者将其弄得一团糟的学生。

无论是上级领导还是代课的老师,对这群孩子都是的得过且过的态度,他们已然放弃了他们,且认为让这样的学生在学校混日子是正确的选择。

但是艾林没有,她在工作之余又兼职卖问文胸,以此来获得更多的收入,可以帮学生买新书。

当学生收到她新买的书籍的时候,他们很诧异,那些书不仅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都是新书(他们从来借不到新书)。他们感受到的是艾林对他们的重视。

他们阅读,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故事,连接到了自我,于是对阅读越来越感兴趣,伊娃甚至因为不能接受故事的结局而质问艾林。他们因为对书中内容感兴趣而借阅更多相关的书籍,以此来满足强烈的求知欲。

而艾林,她想更多的了解他们,她给他们每人一本笔记本,让他们以日记的形式写下自己的故事,如果他们愿意让她看,可以把日记本放在柜子里,如果不愿意,则自行保留。

出乎艾林的意料,学生都把日记本放在了柜子里,她也因此了解了每个学生的故事。

接着,艾林又兼职了一份工作,得以有足够的费用带学生们去旅行,去参观大屠杀博物馆。在博物馆他们得以了解大屠杀的真相,并有机会和大屠杀幸存者交流。

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学生们感受到的是艾林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她不是拥有特权的白人,而是了解他们、懂他们,从未放弃过他们的老师。

当老师不放弃学生的时候,他们自己也就不会放弃自己。对这一点,我有亲身体会。实习的时候,带过高二的两个班,一个实验班,一个普通班,和普通班级的学生聊过,学生说老师对他们不重视,所以他们不喜欢她的课。

所以一开始学生对艾林不尊重,到高二结束的时候,学生称呼艾林为妈,其实是一种尊重的暗语,这里是对艾林的认可和接纳。

当得知艾林不能继续教授他们三年级课程的时候,每个人都很失望,艾林说:“不要把我当作你们不努力的借口,你们成功升入三年级,想想你们是怎么做到的......但不管怎样,是你们做到的,而不是我。”

她所教授给学生的是认识到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依赖任何人。

艾林身上有一种精神:只要想要做的事,她一定会做成。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学生,她都是如此。

当学生得知《安妮日记》的收藏者梅普.吉斯还活着的时候,他们想要和作者见面,于是艾林让学生写信,组织学生筹款,最终得以见到梅普.吉斯本人。

这一次见面影响深远,学生认为梅普是英雄,而梅普说:"我不是英雄,我做了我该做的,这是正确的,就这么简单,但即使一个家庭主妇或一名青年,都能以自己的方式给一间小黑屋点上一线光亮,每一天你们都是英雄。”

认识到每个人,每一天都是英雄,是多么重要的事。如此一来,又有多少小黑屋被点亮。

当艾林被告知不能继续带学生三年级的课程,做了各种努力依然无果之后,艾林想到了让学生成为自由作家,出版日记的想法。她从来不会被任何事情打到,她只会尽力而为。

而这种不服输的精神也影响着她的学生们,在艾林的带领下,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超越了他们自己的想象。

艾林从未放弃自己的学生,她爱他们,她从人格上尊重他们,从情感上理解他们,她从未好为人师,意味深长的讲大道理,试图去说服他们好好学习的重要性。她只是喜爱、尊重、信任他们,驱动他们的内驱力,点燃他们的行动力,让他们看到可能性,信任自己可以做到,并鼓励他们做得更好。

相信便看到,与艾林如此,与学生亦如此,而其他人,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不相信,所以他们做不到也看不到艾林的奇迹。

其次,关于教育,艾林所遇到的情况不止在美国,可以说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曾发生也正在发生。

学校只喜欢那些本就优秀的学生,对那些存在问题的学生他们从来都不欢迎,也不关心,他们对他们只有义务,没有责任,更没有爱,一切只取决于老师是否真心投入。

所以学校只为优秀的学生欢呼,却放弃了本就需要帮助的学生。

当艾林为了继续教她的学生三年级课程而和教育部谈话的时候,他们所能谈及的只有专业知识、资历、教龄,却从未想过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老师。

艾林指出从业40多年的上司玛格丽特无法教授她的学生时,玛格丽特感受到极大的侮辱,但艾林指出了问题的核心:你教不了他们,因为你根本不喜欢他们。

当老师根本不喜欢学生的时候,即使有多年的教龄,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她或他怎么能够教好学生?尤其是面对艾林班上那些难以对付的学生。

我们总是从专业、教学能力、教龄、头衔等这些问题上判断一个老师的好坏,然而,光有这些有何用?不喜欢学生,就不会为学生着想,就不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自然也不会配合,所有的教学技能都无法展示,于学生而言又有何意?

我们侃侃而谈的教育,或许我们根本不懂它的本质。所以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才出了问题。

而我所认为的教育的本质,则是像艾林所作的那样:喜爱、尊重、信任学生,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

三流的老师教学生知识,二流的老师教学生智慧,一流的老师成就学生,愿此生,我们都能有幸遇到好老师,如果不能,愿我们自己成为好老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老师成就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