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失语

我是有刷微博的习惯的。我刷微博主要是看新闻,偶尔也看一些书法视频、时事讲解视频及一些能增长点见识的视频。而我刷微博又有一个习惯,喜欢看评论。我觉得很多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评论如同外交部的回复,很精彩又很有深意,有时如饮甘饴,余味无穷,有时又如细品佳酿,绵软柔长。

今天,刷微博新闻时,又刷到了一个包含内容含有“yyds”,我都不知道这是最近碰到的第多少次了。不明所以,只能猜到大概的意思:这个词,感叹词,惊叹之意,用法百搭。我有一个习惯,拿不准不掌握的字、词,我会查字典,将其读音字义,甚至典故搞明白,遇到网络流行语、梗,或者段子等理解起来有难度的,便只能求助于百度了。所以,“大概的意思”我是不放心的,我努力在脑海中回忆我前面已经百度过的解释,可终究还是想不起来了。我再次百度搜索了一下,“yyds=永远的神”,恍然大悟,这么一个流行语,用之四海皆为准的感叹词,我就怎么老是记不住呢!惭愧啊!

我自认为自己年龄还不算大,也未有落后时代潮流太多,我喜欢看书,看的书也应该不少,但我面对今年这些网络语,还是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感觉有些“跟不上”时代了。前几年的网络流行语,比如“耗子尾汁”,“难受香菇”,“我好南”,“洪荒之力”,查过一次,了解其产生背景和原因,便不会忘记了。因为它至少多少有点文字特性,只是方言话衍生出来的网络流行语而已,好理解,也容易记,还有些网络用语,望文即能生义,也不难理解。而现在的网络用语,什么绝绝子啦,419啦,yygq,以及上面提到的yyds,倘若不百度,你能望文生义?你能“无师自通”?真是见一次忘一次,忘一次又见一次。

其实,动辄“绝绝子”、yyds,是文字贫乏、表达能力不够的一种表现,有一个比较专业的词形容这种社会现象:文字失语。

说文字失语,好像挺不可思议的,哪里像失语呢?他们中的很多人,似乎都是话痨,在群里、朋友圈里、论坛上常常很活跃,抛梗、接梗如行云流水,表情包比谁都多,段子一个接一个,张口就是流行语,喋喋不休,没失语啊?比如今天我们的一个小范围同事群里,几个年轻同事就一个联谊话题,纵情调侃,你一言我一语,满屏都是表情包、流行语和话题梗,看得我眼花缭乱,想说话都插不上嘴。其实,这正是失语的病症之一,离开这些社交平台装置和网络流行语,便不会说话了。 借助表情包、梗、流行语、省略语的表达,不是你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你,未经你的思考和语言生成,梗借助你的指尖和嘴把自己说了出来,你不过是那些梗的通道。久而久之,你的文字表达能力便被梗塞住了,成为“语梗”患者,也就是文字失语,失去自如地用文字表达想法的能力。

语言不只是工具,文字也不只是说出、写出来的话,它是一种受思维支配、有活性的、需要保持训练才能自如表达的东西。哲学家梅洛-庞蒂说得好,说话人并非在用言语表达某种既成的思想,而是在实现它。表达是具有创造性的,从“所想”到“说出”是极为艰难的工作。也就是说,言语和文字表达并不是现成的,它是一个生产和创造的过程。

不知道别人的感觉,反正我看书时,书中呈列的每一句话、描写的每一个情景,我都能迅速在脑海里构筑出相应的场景出来,如同我是导演一样,非得让文字演绎成生动的电影画面。同样,我要说的话,我也会如同陀螺一样,在脑海里飞速的旋转,搜索合适的文字语言表达出来。

我自信我的文学功底还够,文字语言能力也还行,但我却往往总是跟不上年轻人的话题、插不上话。现实显现的不是哪些爱用网络流行语的“智能小年轻”失语,反倒觉得是我们的孤陋寡闻,我想,这除了跟这些流行语、表情包、省略词比较契合他们的生活外,他们对网络知识和流行文化能较快适应也是主要原因,而至于我们插不上话、记不住“yyds”,估计这就是我们原先说的代沟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字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