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空气》教学反思

      本周是学校综合学科的研究课和公开课,我选择了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的《压缩空气》上了一节研究课。从学情来分析,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空气的一些性质,对空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是这些性质和特征基本上是通过生活经验或者一些活动现象了解的,因此本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想通过科学的实验依据让学生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的原因。

      教材上在探究实验中是通过用注射器吸取空气和水来对比得出空气可以被压缩,水不能被压缩。我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首先带领学生认识注射器,并提问:可以通过注射器对空气有什么新发现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能会发现用注射器可以验证空气可以流动,如果堵住注射器口,空气可以被推动等等。接着,依据学生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注射器内的空气可以往里推动,往外拉动?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基本上可以回答出来,是注射器里的空气占据的空间改变了,但是同时也会理所当然的得出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针对学生的回答,我再引导学生思考:用实验来验证是空气的什么发生变化让它占据的空间可以改变。这一问题难度较大,因此我设计活动,让学生从空气分子的量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讨论开展实验。

      从本节课的效果来看,有一下一些反思:

      首先是教学设计的难度把握。本节课我将教材难度相对来说提高了一些,这就非常考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本节课我发现学生对我的一些问题可能没有听懂,造成做实验时要再问我一遍什么意思,因此在教学设计的难度把握和语言的简化精练上需要加强。

      其次是实验的组织。由于有实验材料中有水,我担心个别同学会不小心把水打倒,造成混乱,所以是在学生做实验时,才让小组长来拿取实验材料,这个过程就浪费了一些时间,导致后面的时间有点紧。因此需要再加强学生的实验素质和能力,加强实验时的纪律调控。

    最后就是活动过多。本节课是实验探究课,老师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活动探究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但是本节课有三个主要实验活动,这就造成了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讨论的不深入,对结果的认识可能也不深入的问题,因此教学中实验活动的设计也需要多斟酌。

你可能感兴趣的:(《压缩空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