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长《人生十二讲》第10讲心得
死是每个人的归宿,人终有一死,但人们却常常回避死亡这个话题,很忌讳提到“死”。虽然我们像鸵鸟一样将头埋在沙子里,以为不去面对,死亡就不存在,就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可是世事无常,死亡随时随地都会发生,也许哪天遇到“天灾人祸”,死亡就悄然降临,到那个时候再被迫面对,是否会措手不及和留有遗憾呢?因此,在活着的时候面对和思考“死亡”是非常必要的。
一、我们为什么害怕死亡?
我们之所会对死亡感到不安和恐惧是因为我们的一些观念造成的。
死亡恐惧之一:认为死亡是生的终结。
有生才有死,生与死并不对立,之所以要生,是因为你会死,如果不会死,当然就不会生,人的生恰好证明死是必然,生和死是一体的。如果把死看成生的终结会非常痛苦。
其实痛苦和快乐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取决于你如何去看待这个问题。佛教给我们提供了更快乐的看法,死不是生的终结而是下一段生之旅的开始,我们的灵魂是不灭的,它只是更换不同的肉体继续修行。灵魂是司机,身体是车,灵魂驾驶着车行驶在人生的旅程中,如果车坏了可以换一辆车,也就是如果你修的福报多,你可以更换更好的肉身。
死亡恐惧之二:贪念
我们需要爱,我们相信我们的亲人朋友离不开我们,这样就为我们的存在找到一个意义,让自己觉得自己活得有价值,这叫做贪。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存在,每个人都本自具足,都要为自己的生活而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命。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失去而失去自己,如果纠缠不清,就会带来互相牺牲和折磨的痛苦。恐惧使得我们没有能量,贪念让我们彼此纠缠不清,结果造成大家都痛苦的局面。
二、如何克服和缓解死亡带来的不安和恐惧?——面对和放下
1、面对虽不易,回避更痛苦——接受不能改变的事实,获得掌控人生的力量和智慧
要克服和缓解死亡带来的不安和恐惧首先要去面对。然而面对事实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们常常不愿面对死亡、缺陷、痛苦和失败等等,这是人性。其实回避痛苦不等于痛苦不存在,为了回避痛苦,我们会用各种方式去麻痹自己,去做很多事情让脑子不去思考,比如沉迷网游、吸毒、喝酒等等,以为这样会解决痛苦,带来快乐,结果带来更大更深的痛苦,无法自拔。直面痛苦才能过的充实,快乐的开始。
比如我们回避失败,就会找一种方式证明自己不失败,山长用自己做生意的故事告诉我们,承认事实才能看到真相,才可能进步,在失败中反省,向成功人士学习,从而在失败中成长、前进。再比如每个人都有缺陷,任何人都不完整,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去寻找另一半。以平静的心态去接受现实,接受自己,面对自己,心里才会充满祥和。
敢于面对的人很少有怨言,因为不躲避,平静接受不能改变的事实,关注可以改变的部分,从而找到“改变”的能量,获得掌控人生的力量和智慧,这样的人最终会拥有社会的资源,因为“天下凡有德者居之”;不敢面对的人,因为不承认事实,喜欢怨天尤人,如怨恨自己父母、家人等等,觉得自己无力改变现状,从而继续痛苦沉沦。
2、学会放下而不是放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尽人事,听天命
面对死亡,人应该学会的不是放弃,而是放下。放下是不去计较,曾国藩说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就是放下;不问收获,也不问耕耘,就是放弃,放弃其实就是未曾去尝试和努力过,坐等和幻想。当然无论你怎样耕耘,最后收获多少由天决定,所以做到“尽人事,听天命”就好。
三、如何面对死亡——活得明白,方能死得平静
1、敬畏因果,活在当下
佛家讲“三世因果”。三世用佛家的话讲就是“此生、前生和来生”,通俗讲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即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在,都有一定的过去,也终将走向未来。
因果是存在的,因为你现在所得到的一切和拥有的一切都取决于你过去做的事情。我们“身”“口”“意”所造的“业”就是“因”。身业,即身体做出的行为,口业,即嘴巴里说出的话,意业,即你心里的想法和念头。这三者都会导致一种结果,造就你现在的一切。因有善恶之分,有因必有果。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我们可以循果溯因,现在出现的问题,可以去反省过去哪些做的不对,同时从因上精进,即要想有个好的将来就要知道现在该怎么去做,并且真切的落实,不是坐等和乱作为。
我们通常都会认为人生下来都是一样的,但其实出生地、基因、性格、先天禀赋都不一样,连同一对夫妻差不多同时生的双胞胎都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这些用科学无法解释,佛家认为今生的一切都与你的前生有关。佛家认为我们身体里面有一个意识保存了我们以前的习惯、个性和业报(阿赖耶识),因此此生我们生下来就不一样了。如果你今生得到的东西比较好,证明你有人天福报,如果得到的东西不好,说明前世造业较多。
对我们启示就是:相信因果的存在,珍惜现在,抓住现在的机会,利用现在创造未来。
2、未知生焉知死——活得明白,方能死得平静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告诉我们,活着就要有价值有意义,死了也要死得其所。
因此首先我们要珍惜生命,每天都追求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每天都在为自己的选择而活,到死的时候才能平静地接受,死得无怨无悔。为自己而活只能靠自己,不要去找经验,而是去内求,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知道自己要什么,循着这条路走下去,就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其次若真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就要身边的人理解并接受你的死亡,在活着时提前做好准备。
只有把很多事情都井然有序的安排好,死的时候才会无所牵挂。接受死亡并做好准备,可以避免给生者带来更大的痛苦,比如烦恼争端和不和(如财产之争)。我们可以将遗嘱准备好,在写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在面临死亡时,人是不会去想金钱、财富、地位的,反而真正去关注人性中最重要的东西,开始关注周围的人。
而且思考和面对死亡使人生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能够更清晰地面对人生——逐步思考生命的本质,开始承担自己的责任,遵循自己的内心要求去生活,并接受自己选择带来的结果。
生的时候活出自己,并做好了准备,那么死的时候就可以平静地接受死亡。
按照佛家三世因果的说法,死亡的时候如果不能清醒地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平静地接受死亡,如果有强烈的执着,会变成强烈的情执,会在你死后给下一世带来更大的灾难。
人要是不愿意死,心念会维持很长时间,甚至维持到完全无法维持,尤其是现代社会医学昌明,人们有条件维持更长的生命,看起来是延长生命,其实生命已完全没有了质量,非常痛苦。从山长姑妈的例子我们就能看到,如果双方都不能放下对死的恐惧和对爱的贪念,对双方来说都是痛苦。正确的做法是告诉死者我们都很好,让他放心,平静接受死亡,对双方都是一种解脱。
总结:超越生死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只不过是大多数人不愿意去做。就像人生的幸福是所有人都有理由去追求,且都能够得到,但是因为大多数人不愿面对自我,不肯面对事实,大多数都不去追求甚至去逃避。只有看清生死的真相,勇敢地面对现实和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才能活出精彩的人生,死而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