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第十一章读书笔记

功能正常:对他人有同理心,有约束力,遵循社会准则和价值观。

异常功能:对待他人冷酷无情或无动于衷,行为残忍或违法。

本章所讨论的障碍全部与违反主要社会规范和破坏性、冲动性和反社会行为有关。

儿童期障碍:对立违抗障碍和品行障碍。

成年期障碍:间歇性暴怒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障碍:

品行障碍儿童的行为分为四类:(1)攻击他人和动物(2)破坏财产(3)欺诈或盗窃以及(4)严重违反规则。

儿童期起病品行障碍的个体经常在学前或小学早期就表现出行为问题,并且随着年龄增长有恶化的趋势。他们比青少年期起病品行障碍的个体在青春期和成年期更易持续地违反社会规范,该模式成为终身持续性反社会行为。

(a)对他们的行动缺乏悔恨和内疚(b)他人缺乏同理心(麻木不仁)(C)对学校,职场或其他重要活动中的表现缺乏关注(d)肤浅或匮乏的情绪(如情感不真诚,利用情感操纵他人)。有以上两种特征的儿童可被诊断精神变态。这是一种更为严重,更具攻击性并且更难治疗的障碍形式。

对立违抗症状分为三类:

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障碍的影响因素:

生物学因素: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神经递质,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调节的基因。

负责计划和控制的大脑系统上的神经缺陷。

前额叶皮层功能异常,杏仁核活动较少,产前或学前期受神经毒素或药物侵害,这些都是生物学因素上的影响。

社会因素:“天性实验”的证据表明,贫穷可能是导致反社会行为的一个原因,儿童得到养育质量与其是否会出现品行障碍的全部症状密切相关。

具有反社会抽象的个体往往会选择具有类似倾向的伴侣。相反,那些与没有品行问题的人建立亲密关系的个体,很可能会随着成长摆脱起行为问题。行为不良的年轻男性与未曾有过品行问题的年轻女性结婚后往往永久性的停止其违法行为。

认知因素:存在品行障碍的儿童加工处理社会互动信息的方式有助长攻击性反应的倾向。他们想当然的认为其他人会对自己抱有敌意,并据此解释同伴的行为,而不是特定情境中的线索。

改变儿童的攻击性思维模式就能减少其攻击行为。

整合模式:研究者发现,认知缺陷的生物学倾向及困难型气质,再加上以养育缺乏和家庭纽带断裂为特征的危险环境,这些结合在一起常常会导致形成于儿童期并持续到成年期的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障碍的治疗:心理和社会治疗可以减少此类障碍儿童的暴力和破坏性行为;药物治疗可以减少他们的情绪调节异常和困难行为。

心理和社会治疗:品行障碍的大部分心理治疗都着眼于认知-行为,其方法是教导儿童采取并尊重他人的观点,使用自我对话来控制冲动行为,并采取比攻击更具适应性的冲突解决方案,让父母也加入进来,以改变有助于维系儿童反社会行为的家庭互动模式。

其方法就是指导儿童识别引发愤怒或冲动及攻击行为的情绪。让年龄较大的儿童坚持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行为。让父母学习强化子女的正面行为,并阻止其攻击行为或反社会行为。

药物治疗:兴奋剂,抗抑郁药,非典型精神病药。都可以改善儿童的攻击行为,易激惹和激越行为的发作。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特征:建立积极人际关系的能力受损,侵犯他人基本权利和违反主要社会规范及价值观的行为倾向,以及为满足私欲不择手段,冲动控制能力差。

该障碍是最普遍的人格障碍之一。多达80%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物质滥用,如酒精和违禁用品,物质滥用(酗酒)。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成年人一般从童年期就表现出对社会规范的漠视和反社会的行为倾向,并且绝大多数在青少年中起就被诊断为品行障碍。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影响因素:1、大量证据表明反社会行为受遗传影响。通过同卵双胞胎共病为50%,异卵双胞胎共病率20%,领养的孩子和生父更相似。2、与5-羟色胺,多巴胺,前额叶皮层,灰质体积减少都有关系。3、无惧,较低的唤醒水平都对危险情境的恐惧程度较低,而长期在低唤醒会令人不舒服,会导致个体寻求刺激作出危险行为。4、与童年的不幸和虐待有关。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治疗: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一般是在婚姻不和,工作和冲突或被监禁的时候,他们才可能被迫接受治疗。临床医生尝试心理治疗时,他们一般侧重于帮助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控制其愤怒和冲动行为,方法是识别诱因和找出替代的应对策略。锂制剂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已被成功用于控制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冲动和攻击行为。

间歇性暴怒障碍:诊断通常针对6岁及以上有相对频繁的冲动性攻击行为的人。该障碍通常起病于儿童晚期或青少年期,极少在40岁后发病。这种障碍会导致违法问题,关系破裂,失业。

你可能感兴趣的:(变态心理学第十一章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