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

课堂,到底要留给学生什么?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史宁中教授如是说:“希望小学数学课堂如行云流水一般,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都有道理、有需求、能解决问题;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自由想象、发现和发展;每一个表达都由学生思考、整合后自然呈现。”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最好的途径就是亲身支发现,有了亲自发现体验的过程才能把知识理解得深刻,才能将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质记得牢固。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我理解为数学课堂就是要在学生经历与体验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以上这些思考,今天的第一次组内公开课,我在纠结了许久之后,依然大胆选择相信学生,课堂上放手学生,努力做到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让学生站上课堂的中央,成为学习的主角,老师退居幕后,在学生疑难处点拨,关键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这个愿望是美好的,但内心的担心也是不小,包括听课途中遇到的小几个小插曲,可爱的同事他们边听也边为我捏了一把汗,但索性都在孩子们的机智处理和深度思考中解决了。

  如果说这节课上完后,我有什么遗憾的话,可能最大的遗憾是时间的处理上还是有3-5分钟浪费,但第一次用这种方式上课,需要教孩子们学会合作交流的过程落实,还是没有办法为了呈现一节完美的课堂结构而赶时间,在遇到问题时闪过,如果再选择一次,我可能还是会选择在困难点耐心等待,落实过程的学习。第二个遗憾就是议课时刘老师说到的估算与精算结果的比较没有实现,这个是备课时想了的,但实际操作中,却并没有细致完成这个点,是需要改进的。第三个遗憾也可以说是困惑,就是这样的课堂上没有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到底是减少学生交流分享的时间,还是?这个提前思考过,也顾虑过,也专门与老战友程老师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沟通,最后达成的一致意见是:课堂上始终关注学生就是我们想要体现的,不必要求全,更不必要每一节课都要求学生动笔写作业。当然,这节课,我自己感觉应该是录下来进行反思会比较好,这样再次反观课堂,会看到自己更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现象进行再评估。

  如果说这节课上完之后,内在的感受是什么?应该说是欣喜,我深知这样完全放手将孩子们推上前台,且是第一次进行这样的组合,一边教孩子们如何表达,一边对孩子们的表达与合作给予鼓励和评价,给了孩子们上台表达的机会,孩子们走上前台,内心的喜悦可想而知。甚至可能对某一个或几个孩子来说,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对学习的动力会起着相当重要的影响。这个从一下课,孩子们围到我面前,絮絮叨叨地说这说那就可以看出来,孩子们比我兴奋。有人说:老师,我开始觉得三位数乘两位数好难,现在我觉得好简单呀!有人说:老师,刚开始我上台时腿还有点颤抖,后来就好了。有人说:老师,我觉得这节课时间过得好快呀等。我想,真正让孩子们对学习的研究产生了兴趣的,就是孩子们心中最美的课堂,希望每节课都能这样。

  下午教研组内进行了评课,我将自己的初心与思考简单介绍了一下后,分组议课。我认真聆听且记录下各位老师的思考与建议,包括善意的鼓励,我想,这些老师们眼中认可的,点赞的,或许就是我未来教育教学中需要保持且可以做得更好的。如课堂始终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学习单的设计体现层层递近的关系,大胆放手的同时及时给予关键性指导,比如语言简洁且对学生的点评指向明确,一致认可的2个点,应该就是课堂上打通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打通竖式与口算、表格法之间的关系,还有就是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拓展到多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多位数乘多位数的方法上,初步给学生建立了竖式计算的模型意识。当然,还有一个特别有争议的点,那就是数学学习到底是否需要预习?预习是否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我的回答是,这个需依情况而定,每个单元可以拿一至两课时进行预习,预习时间约在15分钟左右,也可以在书上记录预习或是准备一个预习本开展预习,但无论如何,就是要让学生将思维过程写清楚,即思维可视化;同时,让学生学会读图读文,即审题认真,理解加深,这也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培养。

关于大家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我想,后面我来整理下相关资料后,分享给老师们,帮助他们真正落实到每一节课的实践当中,一步一个脚印,相信一定会让更多的孩子们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