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浮世绘|生于街巷,闻名于殿堂

(本文已发布于个人微信公众号“时光的近旁”,文末附二维码)

提到日本绘画,人们很容易想到“浮世绘”。它曾对欧洲艺术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甚至在西方人眼中,等同于日本绘画的代名词。

其实,并非所有日本画都叫“浮世绘”,比如在日本历史上还出现过“唐绘”、“大和绘”等。“浮世绘”仅指18~19世纪流行于日本民间的绘画,类似于风俗画。

日本浮世绘在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每个时期也都有其代表画家。从早期的铃木春信、中期的喜多川歌麿到晚期的歌川广重、葛饰北斋等,各具风格,各领风骚。

1、铃木春信&春信式

铃木春信(1725?-1770),是一位对他同时代及其后影响重大的画家。

铃木春信的作品多以茶女、歌舞伎为题材,创造出稚气未脱的仕女形象。柔媚的线条、纤巧的体态、弱化的面部表情,是他笔下女性的共同特征。

另外,春信不同于以往画家使用暗淡或素白的背景,他多用自然风景或建筑物来衬托美女,为画面增加了抒情风味。用色或相互调和,或互成对比,细节丰富,画意纯粹。

种种特征使春信的画呈现独特的诗一般的韵律,被称为“春信式”。

《夕立》铃木春信


《采杮人》铃木春信


《镜台秋月》铃木春信

从制作手段上看,浮世绘分为木版画和肉笔画两种。前者是刻制印刷而成,后者是手绘而成。版画工艺因异于传统毛笔的表现手法,给绘画带来了新的可能。因此,浮世绘样式的演变,主要是在版画中进行的。比如版画画面的着色,开始只有黑白两色,逐步发展为简单彩色,最后成为多色的“锦绘”。而铃木春信在锦绘的创立中功不可没。他借鉴了明和时代的日历印刷技术,使浮世绘呈现出绚丽的色彩,因它象美丽的织锦,而被叫作“锦绘”。

 《秋天的风》 铃木春信


《花下忘归因美景》铃木春信

由于这样的版画受到大众的喜爱,铃木春信受到鼓舞而不间断地工作,六年间制作了大约六百多套木版画,直到1770年去世,才停止作画。

2、喜多川歌麿&浮世之悦

如果在汉语里看“浮世”一词,似有文艺气质。的确,它最开始用来指浮沉聚散不定、枯荣无常的人世间。但在日本语中发展后,被附加上了“既然世道无常,不妨及时行乐”的意味,“浮世”于是跟变幻莫测的男女之情、花街柳巷的露水夫妻产生了联系。

这也是为什么,浮世绘的题材多样(有花鸟、风景、历史故事等等),但被描绘最多的,还是娼妓和艺妓,即美人画。

喜多川歌麿[mǒ](1753-1806),出身农家,自学成材,是美人画的代表人物。

喜多川歌麿笔下的美人身体颀长、高贵典雅,或双眸微开,或嘴角微扬,似乎在不经意地透露着内心世界。喜多川歌麿喜欢用灰、紫、淡黄几种色调,画面柔和、淡雅。


《戏鱼图》喜多川歌麿


《风流四季游卯月之时鸟》喜多川歌麿


《化物的梦》喜多川歌麿


《妇人相学十体 吹线轴的姑娘》 喜多川歌麿

1790年前后,喜多川歌麿创造了自己的美人画风格——大首绘(“首”指头)。这也是喜多川歌磨对浮世绘版画最伟大的贡献。

《高名三美图》喜多川歌麿


《化妆》喜多川歌麿

1804年,歌麿的画作题材触怒幕府,受到监禁50天,两年后,抑郁而终。

3、葛饰北斋&百看不厌的富士山

说到浮世绘对西方画坛的影响,葛饰北斋居功甚伟。连印象派的鼻祖莫奈都曾说过自己是葛饰北斋的模仿者。的确,北斋作品的直白、对形式美的追求,正是印象派忠于视觉的灵感来源。


风景画,也就是“名所画”,是日本浮世绘的一大类,葛饰北斋(1760-1849)以此见长。


葛饰北斋最著名的作品是七旬时用五年时间绘制的『富岳三十六景』(后来追加了十幅,实为四十六幅),作品中每一幅都描绘了富士山,或大或小,或简或繁,季节不同,角度各异。从这些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日本画家对富士山的情结之深。在日本,“富士”被认为蕴藏着不朽的秘密,其读音“Fu-shi”谐音“不死”。 葛饰北斋热爱生命,老年曾每天画一幅狮子来“驱邪”,据说是为了祈福长寿。但他并不贪图尘世享乐,因为对钱财没有概念,所以日子过的穷困潦倒。也许像他自己说的,他追求长寿,只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来作画,从而像他自己期望的那样“86岁时,我将在艺术上略有成就。90岁时,我不再将情感隐藏起来。百岁之际也许能达到神妙的境界。百十岁时,仅仅一个点或一条线都被赋予了生命。请掌握长寿之神确认我所言是否熟知。”事实上,他活了89岁,没能实现他所向往的最高境界。但他已将生于街巷的浮世绘引荐到了艺术的殿堂。

《富岳三十六景之骏州江尻》葛饰北斋


《富岳三十六景之凯风快晴》葛饰北斋


《富岳三十六景之五百罗汉寺》葛饰北斋

富岳三十六景中,有一幅叫《神奈川冲浪里》,作为一幅画,它的影响力之大,引人惊叹。


《富岳三十六景之神奈川冲浪里》葛饰北斋

它已作为斐济1元银币的正面主要图案,还将在日本2024年的新版日元中被印到1000日元纸币的背面。


斐济1元银币的正面

它曾作为法国作曲家Claude Debussy在1905年版本的管弦乐The Sea活页乐谱封面来源。它曾为波西米亚-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带来灵感,并借此他写出了The Mountain一诗。

2017年大英博物馆曾以《神奈川冲浪里》为主题,制成T恤、背包、扇子等各类艺术衍生品,大受欢迎。

日本的商业广告中也经常出现它的身影。


松下电器海报中的蔬菜大浪和茄子富士山

总之,这幅杰作已成为鲜明的视觉文化符号,不断强化着日本艺术的辨识度。

4、歌川广重&远方的梵高

浮世绘作家大都有着卑微的出身,因为浮世绘正是把平凡的形象展示给平凡的人欣赏。歌川广重(1797-1858),出生在一个低级武士家庭。他曾尝试十九世纪初期所流行的各种不同形式的版画,后来因受到葛饰北斋所画富士山的启发,转向风景画。

他的第一套版画『东都名胜』(计十幅)即显示出他的艺术天分。

后来的一次旅程让他见到了东海道风光,沿途画了许多风景及驿站的草图,更由此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第二年出版了『东海道五十三次』。


《东海道五十三次蒲原 夜之雪》 歌川广重


《东海道五十三次箱根 湖水图》 歌川广重


《东海道五十三次庄野 白雨》 歌川广重

歌川广重的画,有自然、有人、有生活气息,呈现柔和而抒情的境界,他所描绘的自然景象,不论是绵绵春雨、林间月影或平野孤烟,都衬托出旅途的孤寂,唤起人们对传统的怀念和浓郁的乡愁。他由此被称为“乡愁广重”。


《木曾海道六十九次洗马》歌川广重

欧洲艺术家中受其影响最深的,是梵高。梵高曾收藏并临摹日本浮世绘作品,尤其是歌川广重的作品,多次被模仿。

梵高的《唐基老爹》背景中出现多幅浮世绘


左为歌川广重《大桥骤雨》,右为梵高临摹的《雨中之桥》


左为梵高模仿歌川广重《龟屋梅屋铺》,右为歌川广重原画

5、浮世绘的机缘与没落

浮世绘对西方艺术产生的影响,连博大精深的中国画都不能匹及,是否全凭魅力?

19世纪的欧洲艺术亟需新的灵感,而日本浮世绘就阴差阳错的扮演了这个角色。

说是阴差阳错,是因它走进西方的方式。当时中国还在闭关锁国,于是西方改道从日本进口生丝、茶叶、瓷器等,而浮世绘广泛存在于包装图案和包裹的报纸中。通过这种方式,浮世绘就被顺带着大量流转到欧洲 , 呈现在西方画家的眼前。于是西方世界开启了对绘画技法的拓展,和对东方艺术思想的惊羡和吸收。

当时中国也向欧洲出口瓷器,但不用报纸包裹,而是在瓷器里撒很多黄豆,黄豆泡水就会长豆芽,从而起到保护瓷器的作用。这是一个聪明的办法,但也剥夺了中国画流传到西方的机会。如果当时中国画有机会大量传入欧洲,那么对欧洲艺术家们无疑会有不一样的启发,欧洲艺术史的走向自然也不会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日本浮世绘,这个在国内本不被高看的艺术,因为对西方产生了影响而“墙外开花墙内香”,很快它的地位在日本国内被抬高。

到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由于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盛行,致使这种艺术失去了健康的内容,对色情和低级趣味的追求失去了尺度,渐渐地终于走向衰亡。

现代日本散文家永井荷风的名篇《邪与媚——关于浮世绘》中,总结了早已凋零的浮世绘,“最耐人寻味的东西,它的身上可能具备两种品质:邪与媚。浮世绘就有这样的品质。邪与媚的统一,让感观的享乐的世界有了丰富的质感,沉甸甸地,如晚熟的高粱,所有的穗子都垂下来了,富足的,殷实的,直达天边。”


本文已发布于个人微信公众号“时光的近旁”——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本浮世绘|生于街巷,闻名于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