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生(约前218年—前133年①)生于秦朝,成名于前汉,任楚国中大夫,西汉经学博士,长沙国内史晋忠肃公②。
根据《汉书》关于楚元王的记载推断,缪生小时候曾和楚元王刘交、白生、申公一起跟浮丘伯学习《诗》③,前213年—前212年,由于秦朝实行钳制的文化政策,下令焚书坑儒,禁止私学,刘交、缪生等人迫不得已中断学业。前207年,秦朝灭亡后,楚汉于前206年—前202年发生战争,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建立了西汉政权。这段时间,缪生正值青年,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动荡而荒废学业,求知的动力丝毫未受到影响,他利用这段时间,博览群书,广交有识之士,几年下来受益匪浅,儒学素养和治国方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前201年,少时同窗刘交被封为楚王,都于彭城,即楚元王。楚元王在回到彭城正式赴任后,马上任命穆生、申公、白生三人为中大夫,一同参政议政。出于尊重醇儒及少时情宜,元王时常为缪生等人设置酒宴,因缪生不耆酒,元王每置酒,都为缪生准备专门的甜酒。到了楚元王的儿子夷王、孙子刘戊继承楚王之位时,也常常为缪生特备甜酒。有一次刘戊忘记了特备甜酒,缪生通过这个细微的变化,看穿了刘戊的本性,断定他没有先王的道义,如果继续待在这里,不会再有往日般的宠任,甚至早晚有一天会发生凶险的事情。因此缪生离席而出,不日称病辞去中大夫,告老还乡,这一年是前174年。
由于吕后时期(前187年—前180年),浮丘伯西游长安,缪生等人曾在刘交的安排下陪同刘郢一起赴浮丘伯处求学,继续深造,修研《诗经》,终于完成未竟事业④,至此成为一个与中央朝廷有交集的“大儒”,在鄢郢之间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声望。因此缪生退职后虽居于东海朐县⑤,但仍保留着文官“经学博士”的封号。在西汉博士的地位是非常显赫的,任用的标准也非常高,需经过严格的挑选,待遇不低于中大夫,甚至优于其他同级官员。到了前154年,缪生担忧的事果然成为现实,刘戊因对朝庭削藩不满,和吴王刘濞等一同起兵谋反,申公、白生因深劝被罚为罪徒,强迫徭役,受尽耻辱。朝庭平叛后,刘戊自杀身亡,申公获释回鲁。因羞于启齿,隐退在家中教书,闭门谢客。
申公和缪生虽然是曾经同学、同僚,但由于申公在前195年和浮丘伯一道受过刘邦召见,前180年又被文帝亲自拜为博士,加上他穷其一生、废寝忘食、对诗的研究日益精深,终于创立了《鲁诗》学派,并一举成为西汉《诗》学流派中势力最大的一家。缪生因此甘拜下风,心悦诚服地师从申公,成为该学派的佼佼者。到了汉景帝后期(前145年),刘启迫于现实开始容纳儒术,《鲁诗》借着其最先出世的优势,率先获得了官方的认可,一批优秀的《鲁诗》学者脱颖而出,顺利地走向了西汉权力中心,缪生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前145年,景帝为彻底解决社会贫富不均、豪强坐大、外患危害国家安宁的不利局面,实行“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及“内史主治民”(即内史掌政)的国策,颁布了新的官衔制度,地方诸侯王国中的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直接管理俸禄,地方官吏直接对中央负责。这样,地方诸侯王失去对其封国的统治权和人事任免权,仅保留其“食租税”之权,目的是确保这些人能过上豪华奢逸的生活。因此说,缪生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被中央直接任命为“长沙国内史”,任职时间应该就是前145年。
前141年,汉景帝出于对刘发的父子深情和中央削权后的补偿,同意将武陵、零陵、桂阳三郡划入长沙国。武陵郡虽然没有长沙郡繁华、发达,人口也少于长沙,但战略地位却十分重要,北部掌控着长江的几个要塞,而且控制着益州到荆州的几个关键点,面积也最大,因此该郡一直受到西汉王廷的重视。缪生作为受到朝廷重用的内史,在国王、相、中尉不得过问政务的情况下,既要行使置吏权、调除权、物资调派权,还要参与户籍、狱政、赋税征收、司法审讯与判决等事务的管理,可见缪生的担子有多重,责任有多大。这一时期,缪生可以说是权倾荆州南境,我想缪氏家族在长沙、武陵应该也有很好的发展。
清代王相所作的《百家姓考略》记载:〔缪〕兰陵郡。系出嬴氏。秦缪公之后,以谥为氏。 而渐江衢州、杭州《缪氏宗谱》记载:“考稽缪氏武陵郡系出嬴氏,秦穆公之后以谥为氏……⑥”。目前全国大多缪氏认为本支望出兰陵,尊缪生为兰陵始祖,但查阅历史资料,并未发现缪生有在兰陵生活的痕迹,更没有发现缪氏望族居于武陵的只言片语。
那么“缪氏武陵郡系出嬴氏”有何依据?目前全国有多处堂号为《武陵堂》的缪氏宗祠,如苏皖汇公总支(高邮湖周边)、江苏涟水康公支,江西瓦屑坝缪小庄支。安徽淮南凤台滨湖公支、定远长丰支等家谱中也都注有“武陵郡”字样,原籍广东陆丰县大安墟寨迁入台中的缪氏(始祖缪法新,妻郑氏,生于清雍正间)也称武陵堂,可能也有一些原来是武陵堂后来改成了兰陵堂。如四川有一支缪氏是从广东迁出的,留在广东的说是兰陵堂,迁到四川兴文县的说是武陵堂。综上所述,武陵这个地方与缪氏肯定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况且缪生的前辈、战国人物缪留、缪和、缪贤等人的信息至今还是个迷,他们是否与武陵有着千丝万缕的连系呢?值得我们挖掘。
是否还有一种可能,即某代先祖在某个特定时期刻意隐藏了缪氏与武陵的渊源。因为历史上武陵郡是个少数民族密切聚集的地区,长期以来,因为他们不满汉人朝廷的统治和压迫,经常发动起义,给朝廷增加了很多麻烦,因此各朝各代都对武陵人严加管控,称呼他们为“蛮人”,让他们受尽耻辱。俗话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些长期生活在武陵郡府及周边县治的华夏族人也跟着受到牵连,也被统称为“武陵蛮”,这让他们十分苦恼,因为他们是正儿八经的华夏子民呀,那能受得了如此蔑称,为了摆脱这种局面,好些人纷纷迁往内地,并就此隐瞒了这段辛酸往事,难道我缪氏先祖就是基于这种考虑,不好妄言。
孔子曰:“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缪氏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追宗索源更是道阻且长,还有待我们漫漫求索。本文中有一些观点仅属个人猜想,并非真相,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宗亲不吝赐教。我愿以虔诚的祟祖敬祖之心,继续探求先祖的丰功伟绩,弘扬先祖的精神气节,并祈祷缪氏族人能在先祖的恩泽和荫庇下发奋图强,光耀门楣,为缪氏家族添光溢彩、再铸辉煌。
江苏汇公十九世孙
缪庭汉 撰
——2021年9月
注:
①根据历史叙述及西汉初期儒家在各时间段的政治背景分析以及参考百度百科中对申公生卒年龄的记载。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记载: “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 好书,多材艺。 少时尝与鲁穆生、 白生、 申公俱受《诗》於浮丘伯。 伯者,孙卿门人也。及秦焚书,各别去。”由于前213年—前212年,秦朝实行钳制的文化政策,下令焚书坑儒,禁止私学,那时缪生处于幼年,应该五、六岁,所以推测缪生约于前218年出生。
②引于《福安姓氏》之【缪氏】谱记:“汉代著名经学家(大儒)缪生官为长沙内史晋忠肃公,居鲁之沂州兰陵,为兰陵郡始祖。”
③引于《汉书》记载:“元王小时候曾和鲁缪生、白生、申公一起跟浮丘伯学习《诗》。”
④引于“浮丘伯 - 百度百科”人物注释:曰“汉初,高祖刘邦过鲁,召见儒生,浮丘伯携弟子申公等见汉高祖于南宫。吕后时期,浮丘伯西游长安,楚元王闻之,遣子刘郢客与同学申公、白生、穆生等西至长安,就学于浮丘伯,卒业。”
⑤引于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缪斐,东海朐人也。其先楚元王大夫缪生,谢病去,遂居此。”
⑥引于苏皖缪氏汇公总支《缪氏宗谱》中《缪氏汇公支溯源》一文,2021版: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