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好人不如当“坏人”

一位妈妈怀疑保姆虐待自己几个月大的宝宝,但她没有直接解雇保姆,而是偷偷调查取证几个月,等找到确切证据后才起诉保姆。

有些人赞扬这位妈妈办事小心谨慎,不冤枉好人。我却感觉心里暗暗发冷,这位妈妈连自己最重要的孩子都不敢保护,非要收集证据,让自己的孩子再多受几个月的苦,那么当她自己被欺凌时,她怎么有勇气去保护自己?

当一个人太过于追求自己是一个好人,太过于追求清白无辜,他就会失去表达愤怒和恶意的勇气,把愤怒和恶意憋在自己的心里。但愤怒和恶意并不会消失,这个“好人”会把愤怒和恶意投射到周围人身上,让周围人感觉自己很糟,因此这样的“好人”反而不受周围人喜欢。

心理咨询师于东辉就讲过这样一个案例。丈夫说,之所以离婚的原因是:“可能是你太好了,对我太好,对我家人也太好,什么都好……我说不好,但就是对这一点不舒服”。

“好人”妻子听了更加委屈,激动地说:“我太好了,难道是一个罪过吗?”

接着,“好人”妻子对咨询师于东辉说:“对这个家,我尽全力了,要是真走到离婚这一步,我也问心无愧。”

咨询师立即问她:“在和其他人的重要关系中,你也问心无愧?”

她说:“是的,我对所有人都尽力做到最好。”

咨询师再次问她:“你对人很好,他对人一般,那么是你的朋友多,还是他的朋友多?”

这个问题问到了关键,的的确确,这位“好人”妻子的朋友远不如“坏人”丈夫多。


中国人以“含蓄”为美,喜欢把情绪憋着,崇尚“喜怒不形于色”,但真正的完人并不吝啬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是恶意。古今第一完人王阳明在做江西巡抚时,当时江西有很多土匪,这些土匪很厉害,王阳明最初发动剿匪时,不是扑了个空就是中埋伏,原因很简单,官兵中有人和土匪勾结。

王阳明想出了一个对付这些内奸的方法。他突然发布命令,说要什么时候去剿匪,但却一直按兵不动,最后也没发出开战的消息。这是他虚发的消息,而在发消息前,他派人看着各级官吏,当内奸去给土匪通风报信时,就被抓个正着。这些人王阳明一个都没杀,而是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对他们的家庭成员表示了关心,最后这些官吏乖乖地做了双面间谍。

在剿匪时,王阳明对土匪进行了无情的智商碾压,他从来不与敌人正面交锋,也绝不按常理出牌,最后把土匪们都快折磨疯了。在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中,作者“当年明月”给王阳明做了一段概括,说道:“公正地讲,在日常生活中,王巡抚确实是一个正直忠厚的老实人,可到了战场上,他就立马变得比最奸的奸商还奸,比最恶的恶霸还恶。”

到了最后,土匪们熬不下去了,干脆一起来投降,王阳明先是笑纳,但等他们真的投降后,突然杀了其中几个人,因为他早就查清楚,玩投降是这些土匪们的常见策略,等一有机会他们就又会造反当土匪。杀了这几个爱闹事的土匪首领后,这些土匪团伙也就基本瓦解了。

王阳明欺瞒、诡诈、杀俘,可以说是罪大恶极,但除了道德家,没有人会谴责王阳明,人们把王阳明奉为“圣人”。


我们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坏人”,甚至“报复”别人,展现自己的愤怒和恶意。不用担心别人会因此恨你,恰当地表达愤怒和“报复”能赢来别人的尊敬。一味地退让和妥协反而会让别人觉得你软弱可欺,把你当成提款机,而不是朋友。

不过,太过于强烈地表达愤怒和恶意,把愤怒和恶意变成破坏的行为,就会造成关系的破裂。因此,我们一定要掌握好其中的度。

心理学家伯特·海灵格建议“爱的时候,给对方的要比对方给自己的多;恨的时候,给对方的要比对方给自己的少。这样就可以构成一个良性循环。”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开始,你可能把握不好分寸,不是太过就是不足。但这没关系,只要你不断在关系中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恶意,你就能不断锤炼自己的战斗力,从而掌握这股“恶”的力量,最终伸展自我,快意恩仇。

#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老好人不如当“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