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近于义,恭近于礼---读《论语》感悟0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可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段话的争议很大,我放2个翻译版本

直译1:有子说: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兑现。态度端庄符合于礼,就不致遭受侮辱。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直译2:有子说:人要用大义来规范信用,这样的信用才可实践; 要用礼法来约束恭敬,才能远离侮辱。与姻亲关系也能保持亲近,那么也可以当做宗亲来对待。

理解感悟

中国文学的通假字,意义多样。比如因,通假“应”,可以理解为依靠, 也可以通假“姻”指姻亲。 因此这段翻译起来各有各的说法,我没有能力辨别那个是正确的。

不过,正确真的那么重要吗?我认为普通人读书并非是为了探究那个版本是对的,而是那个版本对我们的生活更有指导意义。学以致用是关键,因学而学,亦不可行也。

正如本文提到的观点信近于义。我们讲信用是好的,但是你要用义(原则)来规范,不能为了讲信用而讲信用,那是愚。我想大家都听过“尾生抱柱”的故事,这个年轻人,等朋友,为了讲信用,就算大水来了,也依然抱着桥柱子不走,结果淹死了。 就像我们现在教育孩子, 当他面对坏人时,还需要不说谎,诚实吗?你肯定让他灵活应对,以生存为目标,见机行事。

孟子曾说:“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孔子曾说:言必信,行必果,任任然小人哉。可见,信近于义,才能对我们的生活有指导作用。 我们教育孩子也一样,不能止步于行为,更要告诉他行为背后的意义、原则、价值观。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要用礼法来约束恭敬,才能远离侮辱。这句话跟前一段算是异曲同工之妙。 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具体解释看前一篇)。

因不可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是如何看待社会关系,如果与距离稍远的亲戚朋友,也能保持良好的关系,那么可以把他们当做宗亲来看。 它让我想到了远亲不如近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非仅是看血缘,也并非是姻宗,而是你们真实生活所形成的心理距离。 所以,重要的亲密关系,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亲疏远近,兼在人心。

读完这几段,有没有感受到了辩证法的味道,换一句话讲,这样言语其实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看待问题,要全面,要看本质,不能片面,不要浮于表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近于义,恭近于礼---读《论语》感悟013)